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毕玉才:“记得住乡愁”的决策温度

2013年12月24日04:16|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字号:

听多了刻板的官话、套话,看多了生冷的数字、比例,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口号和数字来畅想未来。因而,当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种“文艺范儿”的语句,来描绘城镇化的目标,人们的反应先是一愣,继而品咂再三,一种温暖的感觉从心底弥漫开来,挥之不去。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这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是中央一贯倡导的生态文明的形象表述;而“记得住乡愁”貌似看不见摸不着,实则关乎百姓心中的每一丝律动,它直指人心、关照心灵,是远高于物质满足之上的精神抚慰。从关注百姓物质生活满足,到关照百姓内心真切感受,这是决策者执政理念的一次完美升华,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一次步伐调整,是国家发展观的一次自我校正。

今年上半年,笔者采访了位于辽宁沈阳棋盘山脚下、距清太祖努尔哈赤长眠的福陵仅几百米之遥的下水泉村。作为一个行政村,“下水泉”已经不复存在,作为开发区储备地被“连根拔掉”,只留下一棵四五百年的古榆树,被乡亲们当作“孤儿”一样地呵护着。被分散安置在各处的村民,逢年过节还会“回娘家”一样赶回来,聚在古榆树下,聊一聊下水泉村的陈年旧事。村里6位老人,不忍心300年的村庄就此从记忆中抹去,用粗糙的文字精心编写了一本《下水泉村史》,免费发放给乡亲们。村民们说,他们割舍不下的,不仅仅是房子,是榆树,更是那种鸡犬相闻、邻里互助、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农村生活人际关系简单、生活节奏缓慢、衣食住行成本低廉,起居坐卧亲近自然,有一种脚踩在地上的真实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发展经济、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农民的物质需求,也要体恤他们的精神感受。动迁村庄,让农民上楼,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是为民造福;留住村庄,为农民保留一处精神田园,让农民心有所依,情有所寄,也是造福百姓。

村庄是农业文明生生不息的物质载体,是中国传统社会演进的活化石,保护好村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是“美丽中国”的绚丽章节。正因为如此,城镇化进程中,没有必要“把农民都统统连根拔起”,“就地城镇化”也是城镇化的一种成功模式。今年2月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撤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9个月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指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慎”“不”“少”“尽可能”,这一连串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词语,决策者“顺民意、恤民情、惜民力”的情怀呼之欲出。

官方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0年,近百万个村庄在这十年内消失。美丽中国不仅要有高楼大厦,还要有小桥流水人家。(毕玉才)

(责编:牛宁)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中央一号文件,村庄,回娘家,孤儿,记得住乡愁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圆脸大赛”爆红网络 圆脸惹人爱完爆瓜子脸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