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李肇星首度披露和麻生太郎“厕所外交”真相

2013年12月25日15:17|来源:国际先驱导报|字号:

摘要: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当年的少年早已两鬓斑白,不变的是怎么也抹不去的青岛口音。他说“我想讲一个农村孩子的梦想,以及这个梦想有一部分是怎么成真的”。

15

原标题:李肇星:一个“农村娃”的中国梦

“地方变了。”没有长串的致辞,也没有寒暄,李肇星一走上台就感慨“和1959年第一次到这儿不一样了”。许是要和青春逼人的年轻人们直接面对面,73岁的他特意围了一条黑白相间的格子围巾,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点像‘五四’青年”。

12月14日上午,偌大的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座无虚席,过道里也挤满了抱着笔记本翘首期待的学子们,听说这位老校友,也是中国第九任外交部长要带着首部外事回忆作品《说不尽的外交》来母校演讲,他(她)们自然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这是由腾讯书院主办的系列演讲活动中的一场。

面对一张张和他当年踏进母校时一样青涩的面孔,李肇星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我想讲一个农村孩子的梦想,以及这个梦想有一部分是怎么成真的,”他说。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当年的山东胶南少年早已两鬓斑白,不变的是怎么也抹不去的青岛口音。

“好多第一次都发生在北大”

和很多普通人一样,李肇星也曾有过许多单纯的梦想,比如想象过将来开汽车、开火车、开飞机,比如成为一名记者或作家,唯一没想过的就是外交官——一个后来他为之奉献了大半生的事业。

五十四年前,19岁的李肇星从青岛乡下山村来到北京大学求学。这一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最幸福的”,好多第一次都发生在北大——第一次见到楼房,第一次用抽水马桶,第一次吃到大米和苹果,“当时觉得特别兴奋”。

也是在这一年,他人生的第一个机会出现在眼前:他所在的班级,要选派英国留学,一个班22人选两人,他就是其一。“系领导还特意叮嘱我们两个人不要跟其他同学说,一定要好好学习”。然而,不幸的是当时中国正处在困难时期,第二年公派计划取消,他仍旧留在北大。

从农村走出来的李肇星对于这样的“小挫折”没有丝毫遗憾,反而非常珍惜在北大的时光。至今他仍然记得在北大所上的“无声的第一课”。那天,他到小卖部买练习本,发现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老先生也和学生们一起站在队伍里排队,“关于美学我一无所知,但这无声的一课让我瞬间明白自己多么的无知。”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他不无感慨地说。

在北大求学的日子,也让他体会到“梦是与经济相关的”。他几乎天天晚上梦到学校门口人力车上的烧饼掉下来,大家去捡着吃。因为当时正处自然灾害,“现在的学生很少会有人做这种梦了,可这是历史,这种梦也给了我们教育和锻炼”。

从北大毕业,李肇星最终走上外交官之路,可以说是阴错阳差,充满巧合。“当时我们班22个同学至少有21个填第一志愿都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时外交部要我,就没有留在学校读研,稀里糊涂去了外交部,就是这么简单。”他笑着说。

未曾丢弃的文学梦

作为外交官,李肇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与世界的种种风云变幻,并被媒体誉为“铁嘴钢牙”。但从事外交工作这些年,他从未放弃过对文学的热爱,一直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并因此赢得了“诗人外交家”的美誉。

“走文学道路是小时候的一个梦想,”李肇星坦言。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还在读初中的他就开始偷着学写诗。当时年龄小,好胜心强,觉得自己就是诗人。一次上作文课,他大着胆子写了首诗当作文交上去,没想到老师不但没批评,还给了高分。初中毕业前夕,他的散文《爷爷越活越年轻》发表在了上海《少年文艺》上,在当地轰动一时。后来在北京大学西语系就读时他也曾流露过将来“要写东西,写诗,当作家”的意思,当年大学毕业论文也与外语和文学相关,题为《狄更斯的美国杂记》。

其实从初中开始,他便想成为记者,也经常给报纸投稿,中学时还成了班上新闻界的“二把手”——黑板报副主编;后来,当时的主编考上了中文系,他也做了同样的决定,但未被录取转而学了外语。在北大第五年,李肇星报考了莎士比亚文学研究的研究生,却没想到进了外交部。

当他“无意间”走上职业外交家之路时,无论是中学老师还是大学同学都直呼“没想到”。在他们看来,从事文学工作才应该是李肇星最可能的选择。

1984年,在非洲国家莱索托工作时,为表达对儿子的思念,李肇星为全国的少年读者写了一本散文集《彩色的土地——肯尼亚游记》,寄语“今天的读者将来一定会比我们这一代人走得更远,见得更广”。后来,他出版诗集《青春中国》和《李肇星诗选》,散文集《从未名到未名》。除此之外,他还与“莎翁研究专家”郑土生等人一起主编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并亲自改写了其中的一章——《麦克佩斯故事》。而近日出版的《说不尽的外交》就是他历时三年写就的——作为一个前职业外交官“同老百姓拉拉外交家常”。

正是对文学的这份执着和热爱,也让他本人充满诗意和文艺情怀,在面对外交问题时更加从容。

个人梦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中国孩子平均有永恒记忆的年龄是大约4岁,4岁之后发生的事能记一辈子。”在当天的演讲中,李肇星追溯了自己4岁时的一段记忆——为了躲避日军,跟着母亲躲到玉米地里,母亲捂着他的嘴,怕他叫、怕他哭,不让他发出声音。他第一次听见外国人说话,是日本人的“哇啦、哇啦”。

“当时的想法就是‘什么时候我的家乡不用再经历这种事?’就这么简单,这就是我的梦想。实际上就是希望家乡能够不受外国的侵略,一个男孩应该有哭的权利、有叫的权利,就这么简单。”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相信,“一个人的梦想应该是具有政治性质的、社会性质的,只有祖国解放了才有你的有尊严的好日子。”

到了1959年,即将进入大学的李肇星的命运又受到了国际政治的影响。当时,读中学的他在毕业前有机会被保送到苏联留学,后因中苏关系恶化,第一次出国梦就这样破灭了。“个人梦是政治的梦,不仅与祖国命运相连,还与世界形势相关”。

1964年中法建交,这一年李肇星刚到外交部工作。周恩来总理指示选一批懂英文的学生去学法文,其中就有李肇星。在外语学院的第二年,院领导表示,1966年下半年会公派他们去法国巴黎或瑞士日内瓦留学。结果这次留学计划又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了。

和许多知识青年一样,李肇星去乡下劳动、在部队锻炼,陕西、湖南、广东、河北,他去了外交部所有能安排的地方,然后去了非洲。这一番周折坚定了他关于个人梦想和祖国命运的论断,“你可以做梦,但是那个梦想离不开祖国的发展历程”。

当有演讲听众向他提出“推荐几本书”的要求时,他一边说一边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自从事外交工作后,他每天都随身携带这本《联合国宪章》。他欣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加利福尼亚州小报时谴责美国的政府、美国的资本家歧视和残酷剥削在美国打工的中国人;他推荐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因为他曾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谴责八国联军侵略那么好的国家欺负那么善良的中国人民……他还将鲁迅的《药》单独拿出来解读了一番:“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用鲜血沾馒头来治病,愚蠢吧?‘摸一摸口袋硬硬的还在’,我到现在没有忘。”

虽然在梦想的道路上兜兜转转,几多磨难,李肇星还是希望通过自身经历向年轻学子传达:人要忠诚于祖国。“为什么要忠诚于祖国?很简单,就是因为祖国有伟大的人民。”他说。(感谢腾讯文化对本次报道提供的通力合作)

李肇星新书披露外交趣事

尼克松给我当“店小二”

(背景:1989年10月,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的李肇星陪同在中国进行访问的前美国总统尼克松)

尼克松不知道是从中国电影还是书本里了解到,中国过去把服务员叫“跑堂的”或“店小二”……那天,尼克松兴致很高,快80的老头儿突然萌发童心,笑着对我说:“李先生,我想当一回店小二。”……就这样,尼克松找了块白毛巾搭在肩上,一手提着水壶,一手拿着茶杯,走到我面前,点头哈腰,客气地说:“先生,请喝水。”我连忙说“谢谢”。……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享受”总统当服务员的待遇。

逼克林顿在吊唁簿上“写检讨”

(背景:1999年5月7日美军机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造成多人死伤,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李肇星迫使美方公开道歉。1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决定在白宫会见李肇星)

出发前,我们带了一本吊唁簿。一坐下来,克林顿就郑重地要求我转达他对遇难者家属的道歉和慰问。我允予转达……我还一字一句地说:“中国人特别重视白纸黑字,所以请总统先生将道歉写下来。”随后,我将带去的吊唁簿交给克林顿。克林顿沉默了一会儿,拿起笔在吊唁簿上写下了一句话:“对死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对其家属和中国人民表示真诚的歉意。”……不知什么原因,这件事被美国报纸知晓并予以报道。……有家报纸添油加醋,评论说李肇星逼克林顿写检讨,美国总统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在老师面前写检讨。

首度披露和麻生太郎“厕所外交”真相

(背景:2006年7月27日,时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出席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也来了,但中日关系当时因为日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闹僵,两国高官往来陷入停顿中)

在一次会上,我发完言,离开座位出去“方便”一下。哪知道日本人很细心,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一“情况”。麻生带着秘书很快跟了进来。后来听说,他让秘书把住厕所的门,不让其他人进,自己赶紧进去找我。麻生用英文对我说:“外长先生,我们好好谈谈。中日关系这么下去对双方都不利。”我说:“那是你们的问题,责任在日方。你们凭什么一而再再而三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你们首相为什么要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方在这个问题上不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做出一个合理的交代,中日关系就难以恢复正常。”麻生表示听懂了,理解了……这次在特殊场合进行的计划外的交流效果还不错,为两国高层恢复接触开了个头。(摘自李肇星所著《说不尽的外交——我的快乐回忆》)

(责编:牛宁)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农村孩子 中国电影 店小二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圆脸大赛”爆红网络 圆脸惹人爱完爆瓜子脸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