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3年12月26日07:47|来源:海外网|字号:
《私人订制》剧照
《私人订制》4天票房3亿2,创下华语电影首周末票房纪录。然而,口碑却不像票房一样高歌猛进,一些影评人展开了“比犀利,赛刻薄”的竞赛,将影片贬得一塌糊涂。普通观众的点评温和得多,但也不再是以往冯氏贺岁片一出,观众喜大普奔的劲头了。冯氏喜剧过时了?喜剧之路怎么走?
因为剧本创意就是炒当年《甲方乙方》的剩饭,所以无论行家还是一般观众,都把《私》和《甲》做关联对比。当然我也不能免俗,给出的简短评价如下:私人订制就是“二婚的装新媳妇”,几位已经落伍于时代的电影人,把他们二十多年前津津乐道的东西做个整容重新搬出来。主创方缺少对电影事业和观众的诚意。冯小刚拍了十六年电影,转了一圈,起点终点重合,终点照搬起点还不如起点。这是一部“为了喜而喜”的喜剧电影,属于“你敢不笑我就拿痒痒挠咯吱你”的东西,一个出品人说什么就听什么的导演,就是如此轨迹了。以上这段是我发的相关微博,只有这么点字数,一是照顾老熟人的面子,不便说的再尖酸了;二是微博限制了140个字的容量,没法多说了。但是驾驭语言追求的境界是精炼,这段话一共有四个句号,分别浓缩四个方面。余下的篇幅,属于我闲的蛋疼,把这四方面给诸位解压缩以下:
《甲》之所以被人津津乐道,很多人总结原因是“接地气”,让我诠释这三个字,那就是——平民导演拍了一部讲述平民生活的电影,让平民看了很喜兴。尽管电影的内容很荒诞,一看就是来自底层社会短小精悍的写实,俗的很透彻、很直率。但是看了《私》你会发现,十六年后的平民导演早已攫升到各种高端成功群体去了,不过他对“平民”的理解还停留在当年,他为了取悦现在的平民,努力回味着自己曾经是平民导演时的感觉,却忽略中间有十六年时间差这么严重的问题,这种只瞄准社会定位而忽略时空运行所造成的后果,用现在网络流行话说就是“端着”,而且逼格指数还很高。现在诸位都看到了吧,历史的车轮正在无情的从这位“前平民”身上碾过去。
《甲》上映的当年,我还是个高中的学生;现在《私》上映,已经是吃了十二年各种剧组盒饭的老戏油子了。我这种身份的改变,恰恰可以证明我是有幸坐在由历史的车轮承载的“激动车”上滚滚向前的,或许我滚动的姿势不那么雅观,但毕竟没有被这辆激动车甩下去。在上面第一条里我说,《私》是前平民导演拍摄的作品,注意这里出现一个“前”缀。估计诸位会问,前平民导演现在又是什么?我想出了两种可能性,一是从财富、体重和头脑这三个境界全面升途,表里如一的攫拔到高端成功群体去,成为真正的“贵族”;二是只有前两个境界的升途,而第三个境界要么升途幅度小要么干脆没升途,甚至有可能倒途或歧途,成为现在经常被人挂在嘴边的“土豪”。我们很可能要接受一个残酷的实施,前平民实现的是第二种可能性。当年的《甲》是一部只用300万人民币拍摄出来的低成本电影,情节是荒诞的,但是里面说人话办人事,通俗而非庸俗;但是前后对比,就让人发觉到变味的东西:《甲》的口号体现在全片的主题歌里,“成全了我,也就陶冶了你,相知相爱,不再犹豫”,至少其中弘扬的是真善美的情操,连“陶冶”这么风雅的词汇都能用出来,这可不是一般的城市平民啊,最起码也那是很追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模范道德人物,用现在的话说是主流文艺青年;再来看看如今这部《私》,据说光是里面各种植入广告的产生的收益就有八千万之巨,可还在本片没有上映的宣发阶段,前平民导演就已经急不可耐的高调宣布要“成全别人,恶心自己”了。在这种前后的对比中,只能发现思想境界的倒退。当年的文艺青年成了今天的“2B”中老年~
《甲》和《私》的导演都是冯小刚,《私》里葛大爷饰演的杨重,是王朔和冯小刚为代表的八十年代北京顽固风格文学作品里最常用的人名,但是现在看到已经一脸老态,脸上早以刻上鼻纹和老年斑的葛大爷,谁还相信这么一个过了知天命年纪的老顽主,还能象十六年前、甚或更早时那样刺头、那样“犯葛”呢,那样混不论的精神呢?如果诸位还能有耐心听我回顾下历史车轮滚过的这十六年,还能发现一个的细节:对于曾经秉持平民心态或小市民处事态度的他来说,他的电影曾有过从地域性局限向“全国人民都喜欢”的转变过程。《甲》是帮助别人,同时也帮助自己的,3T公司的经营者和他们的客户都是盲从在各自的人生,一点点往前摸爬滚打的普通俗人,大家处在一个位置上,不高不低,这才让人看了舒服。到了《私》里,“前顽主”已经摆出一副过来人的中庸姿态,给别人点评人生,指点迷津了。一个电影导演,有意无意的在他电影给观众展示的是最生硬的说教,那只能说明他也自居是个过来人,在潜意识里告诉看电影的,“我吃的盐都比你吃的饭多,听我的,不会错”。那这还是喜剧电影吗?我觉的到更象是让观众虐心的。没看电影前以为这是喜剧,看完了才发现,原来是上课去了,而且还特别的主旋律……
这几天舆论对这部电影的风评,是吐槽很猛同时票房也很好。我想这并不是特别矛盾的地方,因为这两个谓语前面应该有不同的主语——猛烈吐槽的是观众和影评家,他们已经熟悉了中国电影十余年商业化浪潮的发展,愈加成熟,学会了用恶搞的语气对各种影片加以评判;而喜人的票房只能说明本片制作兼发行商华谊兄弟强大的宣发势力,以及2013年岁末档期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相比于一年前《1942》和《王的盛宴》PK贺岁档所引发的水军刷票房时间和最终的票房双双失败,电影的档期安排和其他商业活动一样具有延迟性,一大批导演和制作人已经在2012年末铩羽而归,同时对2013年的相同时段止步不前,同一档期内没有强劲的对手和冯小刚争夺银幕,观众即使有强烈的需求也没有选择余地,恐怕这才是让《私》刷新出高票房的关键原因。当冯小刚在今年年初宣布要以“大俗”的风格来打造《私》以取悦观众时,他已经处在一个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了:从2012年末《泰囧》创造票房奇迹开始,2013年就是中国70后新生代电影导演扎堆登台两项的一年,于此形成反差的是老导演的偃旗息鼓,张艺谋和陈凯歌在今年都没有动静,冯小刚成了孤独的50后。2013年,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导演进行新老交替的门坎儿,而冯小刚却依然抱着原封不动的意识推出《甲方乙方2》,这本身就显得落伍和很不合时宜了。
一家打着电影旗号的广告公司,与一位号称电影导演的广告制作人,合作推出的系列单元广告,就是今年贺岁挡国产大片里的压轴大戏“私人订制”。冯小刚的电影是从来不拒绝植入广告的。在他的最初阶段取得的成功,是因为他这种野路子电影导演才有魄力跳出当时学院派的桎梏,坚决去走迎合市场和观众的路线。2001年,他拍摄了黑色幽默电影《大腕》,笔者认为这才是他喜剧电影的登峰制作,空前绝后的。在这部电影中,他讽刺了广告在现在商业社会中的无孔不入和对正常事物发展的误导。但是从这部电影之后,他恰恰成为他在这部电影里极力讽刺的对象,连《唐山大地震》这种应该保持严肃的人物史诗故事,他都可以很通融大度的让制作方和广告客户大肆向其中植入。并因为随后这种植入方式的产生了明显的争议和来自媒体和舆论的委婉批评。去年贺岁档《1942》,是他的一部纯粹的电影,尽管票房不利,但缘由并不在他自己,而且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少有的良心作品。近年的冯小刚,随着华谊兄弟的壮大和上市,其身份已经从单纯的导演,向股东、投资人等等多元化的社会身份转变的。
电影是拍给谁看的?导演该取悦谁的观赏口味?谁都知道答案是观众,但是若关注冯导在《私》上映前后的诸多媒体发言,他多次表示拍这么一电影是让“出品方赚钱”,只能遗憾的说,这并不是单纯的电影导演的心态,而是一位公司股东、或者说商业合伙人对董事会的心态,在他身后更看重的是股价的起伏,而不是观众的好恶了。事实上,外界是很容易发觉冯小刚近年身份的变化的,他已经从当年很接地气的电影导演,逐渐兼有所签约影视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上市公司的股东等等其他身份。尽管世人还公认他是一位成功的导演,但依然由当年的平民导演进化成股东导演了。对此我只能委婉地说,从《私》尚在筹划开始,冯小刚就是秉着多重身份去打造这个电影的,他头上的身份帽子和心里装的事情都太多了,而在掂量这些身份和心事的过程中,导演这个职业和电影这个纯粹的艺术,都没有排列在优先位置上。当年他的成功是因为他能甩开桎梏,没有让自己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但现在他正陷入另外一种桎梏当中,已经给自己做了一个很美好的茧壳。而且深入其中就出不来了。当平民导演变为股东导演,导演的身份就被越来越浓烈的商业气氛所稀释了。如此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观众花钱去电影院,看一部拍的很象电影的长广告片,但愿这不要成为中国电影的固定模式和中国特色。
如此而已……
(责编:牛宁)
平民 私 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