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3年12月28日09:28|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字号:
昨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扶贫工作报告。审议中,常委会委员批评有些地区“有钱盖楼没钱扶贫”。(新京报,12月27日)
“有钱盖楼没钱扶贫”,反映出扶贫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资金总是捉襟见肘,而对用于改善公共部门自身环境和待遇之处,则慷慨大
当前扶贫工作的施行模式,意味着“扶贫”是一项大有“油水”的工作。一些地
贫困县是一块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无论是见诸媒体的某地对获得贫困县帽子“热烈庆祝”的反常,还是如“我们没评上贫困县,是因为太穷了”等坊间段子的调侃,都在某种程度上直指扶贫工作背后的种种利益纠结。
有政协委员指出扶贫工作需打假,可谓一针见血。利益之所在,弄虚作假就无法避免。在当下扶贫工作的格局下,“贫困县”的立项、检查、验收等一系列过程中,如何确保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在扶贫主体仍为地
“有钱盖楼没钱扶贫”、小康村宁愿“返贫”、“热烈庆祝成为国家级贫困县”等吊诡新闻的出现,启示我们要审视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支撑。这种扶贫模式的转变,由于其中牵涉劳动者技能以及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予以推进。其次,扶贫工作应将顶层设计和围观执行有机结合,明确责任主体,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追溯制度。无疑,扶贫资金应该用于民生最短缺的地
(责编:宋胜男)
贫困县,扶贫工作,扶贫资金,城市综合体,扶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