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记忆南粤鲁东中原创投成渝书画赣鄱旅游IP电视华商纸媒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环球时报:回看7-23,当时舆论幼稚而偏激

2014-07-23 07:26:00|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字号:

今天是甬温线“7·23”动车事故三周年。那场夺取40人生命、致200余人受伤的重大铁路悲剧,以及由此引发的舆论对高铁的激烈声讨都历历在目。

“7·23”事故是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典型重大责任事故,它带给铁路部门的教训十分深刻,它也是全国安全生产突出的反面教材。我们希望这个案例不会因为时间的逐渐久远而变得模糊,它每天都应是活生生并且深刻的。

关于舆论三年前为何从对事故的批评变成近乎对高铁的全盘否定,同样值得我们反思。当时舆论的批判热情十分高涨,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现象,整个高铁的发展遭到口诛笔伐,这一中国技术创新卓越且少有的成果几乎成了“过街老鼠”。

出现如此不寻常的一幕,当然有其原因。首先刘志军等2011年初被查出严重贪腐,动摇了公众对高铁项目在技术和管理上都能做到严谨的信心。贪腐和“豆腐渣工程”通常有着内在联系,这一粗线条的总结成了舆论界的信条。

2011年是中国社交媒体迅速扩大影响力的时期,大V纷纷出现,社交媒体得以引导舆论,并对此表现出高涨的热情。那一年早些时候以社交媒体为中心的舆论力量沉重打击了红十字会,铁路部门的国营性质很强,从而成为互联网舆论展现力量新的理想目标。

此外铁路部门对“7·23”事故的处理存在纰漏,为媒体把高铁拉到舆论场上“游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

还有一点是基础性的,那就是中国社会缺少自信,在高技术方面尤其自信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模仿西方,我们几乎没有在某个高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于西方的经验。当美国无一条高速铁路时,中国的高铁建设却全面铺开,这已构成自我否定发生的基本理由。

“7·23”事件巩固了舆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同时也暴露了舆论自身的不成熟。民粹主义的呼声和情绪通过舆论平台“大放异彩”,带来利弊参半的后果。而国家利益同民众长远利益的联系被强行割断,偏执成了舆论中广受欢迎的东西。

至今仍有一些人在互联网上炫耀反主流价值观。攻击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对中国新建航母、发展载人航天等冷嘲热讽,这些奇怪的态度在舆论场并非总是边缘的。它们经常能在某个圈子里聚集一定的人气。

中国社会需要鼓励做实事,鼓励冒风险,要培育能够支撑创新型社会的大众哲学,当下创新受到的各种压力和挑剔太多,在经济、技术上挑头或举旗往往意味着种种不确定性。这有一部分是正常的,但还有一部分所反映的就是中国文化的负资产,它们今后会不断在中国创新的重要关头出来作祟。

很多在三年前有活跃舆论表现的人拒绝承认当时把矛头指向了高铁,但不容否认的是,当时的客观效果就是高铁项目受到全面打压,一些后果(比如对高铁系统出口的负面影响)直到今天也没能完全消除。当然,此一时彼一时,三年前舆论的视野就那么大。但勇于承认自己当时的幼稚,这对一些人来说是他们成熟起来的前提。▲

 

(责编:宋胜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7·23,豆腐渣工程,游街,铁路部门,载人航天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军装照(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云南篇 (高清)

江泽民胡锦涛等卸任领导人都在哪露面(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鲁东|创新|中原|创投|成渝|书画|赣鄱|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