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博采众长>> 正文

“涨声一片”的大学学费应先赢得掌声

2014-08-19 08:38:48|来源:红网|字号:

  今年9月,在江苏、贵州、宁夏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将是三地学费标准调整后的首批承受者。相比上一年,宁夏是各地当中学费上涨幅度最高的,其文史、理科、医学等各类专业的涨幅均超过50%。2013年,已有六个省(区、市)完成了高校学费标准的调整工作。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些省(市)的学费标准绝大多数呈上扬态势,少则涨一成,多则翻一番。(8月18日《中国青年报》)

  齐刷刷的少则一成、多则一番的“涨声一片”,还真是让谁都无法淡定。到底是“限涨”之后的报复性涨价,还是基于成本测算之后的调整,虽然是以“标准”之名,但却看不到所谓“坐标”和“基准”到底在哪里?涨得不明不白,惹来汹汹舆论,倒也就不奇怪了。

  姑且不考虑高等教育本身的公益性,即便是作为一桩事实存在的买卖,供给方如此大幅度的涨价,也应该有个具体说法,至少应在成本—收益向度上赢得“掌声”通过。在媒体的采访中,某高校管理者这样说道,“这几年,学校的各项开支总体是增加的,学生的学费已经10多年没有变了,占培养成本的比重越来越低”。这种说法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随着物价的上涨,各项开支总体增加,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其中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一片“涨声”中到底有多少是源于培养成本的提高呢?

  再者说,正如有论者所言,现在公布的生均教育成本,是经不起推敲的,还要公布每个学校的行政开支,包括‘三公经费’开支,学校的科研经费,以及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在把生均成本核算清楚后,再考虑学费问题,更具说服力。当然,这本身也应有赖于主管部门关于培养成本的顶层设计,但令人遗憾的是,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开始制定《高等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核定办法》,只是至今还是“难产”,至于为何难产,恐怕不仅仅是标准和依据的难以测定,更是因于激烈的利益博弈。

  再从收益层面来看,高校教育,于个体来说,可以视为一种未来投资,于社会来说,更是关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集聚和提升。在涨声一片中,有必要追问的是,无论是于个体还是社会,性价比又如何呢?于个体而言,在付出高学费成本的同时,是否得到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呢?是否成才固然不能全部寄希望于一次高等教育投资,但是高等教育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与个体发展需求的滞后,却是备受国人诟病的事实。而于社会整体公共利益而言,行政化体制下的僵化,象牙塔净土的蜕化,也已经成为不堪的事实。于此之下,一片涨声又如何能收获掌声呢?

  有论者说,大学学费并非不可增加,但是,学费增加要明明白白,也要实实在在,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也只有明明白白、实实在在才能赢得掌声,赢得了掌声,适度的“涨声”才不至于违和。

  文/高亚洲

(责编:宋胜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掌声,学费标准,大学学费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媒体:中央巡视与专项追逃内外联动反腐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吉林篇(高清)

阎锡山在山西的最后时光(组图)

评论|咨询|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