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0 06:50:00|来源:海外网|字号:
中国房地产业似乎再次进入了寒冬。
8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新建商品房环比下调的城市达到64个,二手房环比下调城市有65个。算起来,这一轮调整也持续了大半年之久,环比跌幅更是创下了近十年的最大值,就连北上广的新房、二手房也首次出现了全面下跌。业界期待的“房地产春天”还要多久?此轮“寒冬”又该如何走出?
一个可用经验观察的事实是,房地产波动的轨迹与宏观经济波动的轨迹是基本重合的。从2008年底至2009年的谷底、2011年底至2012年的谷底以及2014年初开始的本轮触底,房地产业呈现出三年一波段的特征,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以201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来说,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增速7.5%左右的施政目标,必然对应着房地产业的适度调整,同时也是“挤泡沫、调结构”的结果之一。
因此,对于这场调整不必过于忧心,应以平常心态观察。一方面,除了一线城市外,中国房地产业的泡沫化水平并不大,特别是新一届政府的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迅速地分流了一大批刚性需求,重新改造着购房预期,曾经的彻夜排队、恐慌性购房不再,这样的理性回归有利于产业的持续康健。另一方面,从城镇化进程来看,中国真实城镇化水平尚不及西方成熟国家的一半,农民进城、小城镇进大城市的需求潜力巨大、回旋余地巨大,限购的非市场化约束也在有条件地松绑,这一产业生存的空间足够广阔。可以说,寒冬迟早要过去,各种唱衰的声音不足畏惧。
不过,一些人头脑中幻想的“曾经的春天”,恐怕不会再来。历经十余年的飞速奔驰,中国房地产业贡献了大量的税赋、土地财政,也滋生了无数腐败,换来不少的空城、鬼城,这种开发商与政府官员“权钱交易”“官商勾连”的发展,显然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判断,“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我们需要的是房地产行业的浴火重生,换来真正的良性的可持续的市场化。
“良性市场化”的标志之一是供求双方权利的对等与议价能力的相称。曾经,由于保障房建设的严重不足,不少中低收入阶层被迫卷入这个市场,今天正在实施的安居工程,就是要把他们保障起来,从这个市场中撤退出去,因为他们不具备“游戏的能力”,即便七大姑八大姨借钱凑份子贷款买房,也只会透支未来的消费力。而后,剩下的相对富裕阶层,也需要法律法规的庇护,比如开发商拿地、缴税依法而行,不许把贿赂的成本转嫁给购房者,比如双方遵循契约精神,房价涨跌“依市而定”,不得欺诈、亦不得打砸。
概而言之,今天房价的回落,是在还昨天的欠账,也为未来可能的“良性市场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低端有保障,高端靠市场,交易依规矩,涨跌看供求,中国房地产业才能走出只涨不跌、怨声载道的酷暑,走出量价齐降、蹉跎迷惘的寒冬,走向“让建筑赞美生命”的美丽春天。
(洪乐风,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