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0 07:31: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10月20日电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 中国总理李克强近日出访俄罗斯,在西方国家引起热议。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对中俄关系走进焦虑不已,并揣测中俄联合抗击西方。据中国环球网10月14日报道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费策尔日前对媒体称,在俄美关系陷入低谷时,中美关系也不好:中国不满美国干涉香港,而美国指责中国黑客入侵,“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以核战争形式爆发,中俄将结盟打败美国”。
实际上,这种论调在西方世界以往也经常出现。只是,在目前俄罗斯与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僵持不下,以及美日与中国在海洋争端领域对抗的特殊背景下,中俄关系的走进便被西方媒体赋予了更多的敌意。
在乌克兰危机中,西方指责俄罗斯干涉乌克兰内政,支持乌克兰东部反政府武装独立。而俄罗斯则对西方将影响力直接渗透至俄罗斯的眼跟前表示强烈不满,并采取反制措施。西方国家也不甘示弱,一波接一波的经济制裁随之而来。
在这场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对峙当中,中国明显站在俄罗斯一边。在中国看来,俄罗斯近日所遭受的来自西方国家的战略压迫,与中国在东南部海域的海洋领土争端并没有多大差别。换言之,西方对俄罗斯的战略压力已经迫近俄罗斯的陆地边境。而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压力又何尝没有迫近中国的边境呢?
在中俄都面临来自西方的、类似的,以及可能长期存在的战略压迫时,中俄只有互相取暖,彼此施以援手,才能共度难关。习近平首访俄罗斯以及李克强高调访俄,即是这种姿态的积极表述。
只不过,西方媒体将中俄这种战略协作上升至准结盟高度,并将其战略目的扩大化。站在西方的立场来看,中俄都对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不满,都有强烈的驱动力来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秩序。中俄今日的走进将为日后的共同出击,改变国际秩序奠定坚定基础。
诚然,作为对现存秩序的变革者,中俄都有动力去改变目前的不利格局。但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中俄能否始终如一地协调立场、共同发力来推动国际秩序的改革仍然很难下定论,毕竟当前的国际战略格局正处于不断变动的动态过程之中。西方媒体将中俄目前的短期战略协作,延伸至未来的国际秩序联合挑战者其实是一种过度焦虑心态的表露。
无论是习近平首访俄罗斯,还是李克强访俄,中俄双方始终将夯实合作基础、强化双边关系作为中俄关系发展的优先方向。在中俄关系的发展中,经贸合作、能源合作、军售合作以及战略协作是四大支柱。但这四大支柱的作用并不一致,而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在经贸合作中,中俄双边贸易与投资明显与中俄政治关系的紧密脱节。正因如此,习近平、李克强访俄时,都强调要扩大中俄双边贸易,并签署大量的合作文件来推进中俄经贸合作。
在能源合作领域,一度出现中俄合作受阻的窘境。习近平首访俄罗斯,将能源合作再次提升到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地位上,能源合作又开始出现重大进展。此次李克强访问俄罗斯,就有协议规定,俄罗斯将向中国输送大量天然气。并且中俄核能合作也有进展。
军售曾在中俄关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中国崛起态势的明朗,俄罗斯对向中国出售高端武器保持一定警惕。习近平上台首访俄罗斯之后,俄罗斯对中国高端武器的禁售政策有所松动。据美国彭博社10月13日报道称,俄最早会在明年第一季度向中国提供S-400防空导弹系统和苏-35战机。
而在最后的战略协作领域,尽管中俄依然会一如既往地加强协作,但与前三大支柱相比,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仍欠缺。如果西方国家能够认识到中俄关系发展的优先领域,并对中俄战略协作客观认知,其焦虑心态就不会如此过度。
李克强 俄罗斯 俄美关系 西方国家 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