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1 13:58: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在高校内,香港学生的英文差一点会感到很羞愧,但作为母语的中文不好,就完全不是问题,”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施仲谋说,这是现在香港社会一种不健康的现象。 |
海外网10月21日电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在第二届“中华文化发展方略---两岸四地文化沙龙”召开之期,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施仲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标签化”是现在香港高校内严重的问题,谁留在教室里上课而不去“占中”就会感受到朋辈的压力。
“香港社会的标签效应太厉害了,”他说,香港大学校园内朋辈之间的影响很大,“占中”在社会上的影响原本不大,但因为号召了中学生和大学生,大学生们迫于“朋辈”的压力,因为去”占中的人越来越多,留在教室上课的人就会压力倍增。
再譬如说中学教育,以2012年的“国民教育”为例,当时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推行了,这本来是好事,但随后立刻被一些媒体进行点名报道,这样一来,校长和老师因害怕被贴上标签而终止了原先已经开始的课程。
“反对‘占中’的人迫于压力不敢在校园内表达。”施仲谋又提及,港大关注“占中”的教职员集中在法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其他学院教师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度不大。
学生追求西方价的普世值观,很大一个原因在于社会对中文和传统文化教育长期的轻视。施仲谋认为,其实香港对中华传统文化保留完整,早在一百多年前,内地废除读经闹得风风火火时,刚成立不久的香港大学却邀请了清朝的翰林赖际熙和欧大典开设“经史子集”课程;其次,香港在1923年创办了学海书楼,历史悠久;他又提及在1949年以后,钱穆、牟宗山和唐君毅等学者来到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然而,殖民地时期的传统是把中文作为工具来用,仅仅教授“听说读写”,而语言背后的中国文学、哲学和品德情谊就通通避而不谈。
“而到了现在,中文好对升大学和找工作的帮助不大,因此家庭和社会‘重英轻中’现象依然严重。”他认为,香港有发展中国文化很好的条件,但是因为历史原因和社会心理等原因,连中文都长期受不到重视。
“我在香港教授了几十年的中文,现在却感到很无奈,”施仲谋说,因为中文对升学和就业的影响不大,因此很多人依然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普通话亦然,如果现在有大学教授到中学提倡用普通话教授中文,立马就会被变成攻击的对象。
“在高校内,香港学生的英文差一点会感到很羞愧,但作为母语的中文不好,就完全不是问题,”施仲谋说,这是现在香港社会一种不健康的现象。
香港大学 标签化 施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