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6 09:48:46|来源:中国网|字号:
摘要:央行降息之后,未来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并不会轻易地改变,但政策或将更为宽松一些,措施也将更加积极一点,市场流动性在年底、乃至更长时段,将延续较宽松格局。 |
日前,央行“意外”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市场普遍认为此举将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推进。目前,对于会否再次降息、降准,下一步中国货币政策动向如何,已再次引发各方热议。人民日报11月25日刊文,里面引述专家观点称,12月或降准,之后会再次降息。(综合中国网财经)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对于此次央行继2012年7月后首次降息,而且是一种不对称降息操作;几天来,许多经济学者和行业人士都作出了各自的解读。笔者认为,央行采取什么货币政策工具,如何进行市场操作,对不同行业影响一定是程度不一,也有不同的政策预期和感受。假如把“央行降息”在理解上生生地“掰”给某个行业,也不大客观。上周五,央行以超乎市场预期的形式祭出利率这一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其最大的意图还是迫切要解决困扰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这一大问题,助力经济平稳增长。
上月底,美联储声明今年10月结束购债计划,让QE正式退出。笔者认为,QE收伞对中国而言,可谓利弊交织、喜忧皆有。对于如何抵御外来市场风暴的冲击,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经济要站稳脚跟。我们必须一手做好促改革推转型,另一手也不能轻易放松保增长。为了改革和转型拓宽更多时间与更大空间,宏观政策的运用不能过于滞后操作。有时,适度、合理地加大经济运行逆周期操作是必要的,比如有前瞻性、预见性地对一些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及产业政策等调整。此番央行降息,抛开那些“纷纷扰扰”争议,其降息的最终目标不外就是为了稳增长,为了让中国宏观经济“站稳脚跟”。
11月的宏观经济数据会怎么样,目前尚不好猜测,但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经济数据看,中国经济仍然是呈现出持续的下行压力。10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7%,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投资方面,今年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前9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且是是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的最低值。固投增速持续下滑态势十分明显外,民间投资也大体呈现出同样趋势。另外,消费数据也比较疲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10个月11.5%的同比增速,是2014年以来的最低同比增速。可以说,从整体来看,当前经济呈现疲软之势,各项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在实施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我们虽不强调经济增速的重要意义,但必须适度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增速过分下滑,这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就业还是有必要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面”降息、“全面”降准就是走回老路、是“大放水”,改革的“元气”没有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偏激,也欠理性。几个月以来,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的基调下,整体的宏观政策思维主要还是聚焦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对于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也一直持有审慎积极的态度。比如采取了加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基础建设投资,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外贸与对外开放,松绑楼市限购、限贷等。
从货币政策来看,为避免大规模刺激政策造成更严重的资产泡沫、产能过剩,增添金融风险,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健基调,注重总量稳定和结构优化,并在政策工具和市场操作上进行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这方面有透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对国开行等银行进行再贷款,以及对特定金融机构调降存准率等“定向宽松”作为。 与此同时,金融改革也在按部就班地推进。资本市场的“沪港直通车”、允许设立民营银行、人民币国际化进展、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等重要改革都在紧密进行;当然,要精心培育和构建好国内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改革还需进一步加速,尤其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
当前经济走向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央行降息之后,未来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并不会轻易地改变,但政策或将更为宽松一些,措施也将更加积极一点,市场流动性在年底、乃至更长时段,将延续较宽松格局。
央行在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后,肯定会对政策传导效果做出评估;假如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方面还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应地再次降息或者降准也都有可能。此外,降息本身对市场流动性影响不大,此间央行也可以灵活运用除降息降准外的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重视短期的流动性管理。从宏观面来看,年底像去年那种“钱荒”问题料不会再出现了,央行更多地会关注实体经济领域的“缺钱”现象问题。货币政策将以“稳增长”为主,调整的节奏或将加快、扩大。
央行,市场流动性,存贷款基准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