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评论>>媒体集萃>> 正文

禁烟条例,谁来执法?

2014-11-27 10:48:44|来源:新京报|字号:

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显示,我国拟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据介绍,这是我国首次拟制定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全面控烟。

自2006年1月9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但从控烟实践来看,上述目标没如期兑现。原因之一是,公共场所禁烟的全国性法律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条例》也因此承载着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期待。

现在公众最大的担忧是,《条例》出台后,会不会像一些地方控烟法规那样变成“花瓶”?而如何破解监督与执法困局正是关键。

《条例》第三十二条对“监督管理”做出了规定,既明确了多个行政部门对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同时也明确了卫生、工商、广电等部门各自职责。其优点是最大化利用现有行政部门的力量,但缺点也很明显,每个部门是自我监督管理,缺少统一的监督主体。所以,在多个行政部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同时,还应该明确统一的监督主体。

这个监督主体,应类似于“控烟纪委”,对各个行政部门经常进行暗查暗访,一旦发现某些部门没履行监督职责,就要依法进行问责。目前来看,只有纪检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适合作为监督主体,对监督工作负总责。因此,《条例》中有必要赋予纪检、卫生行政部门监督其他部门履行控烟职责的权力。

除了要有监督主体,还要有执法主体。据悉,从2008年1月起,法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为落实禁烟令,法国有逾17万名“香烟警察”在公共场所巡逻。这些“香烟警察”由警察等人群组成,一旦发现有人违反禁烟令,“香烟警察”有权对违令者处以罚款。显然,我们也需要统一的执法者。

也就是说,监督主体的责任是监督各个行政部门,而执法主体是对具体吸烟者依法处罚。《条例》规定,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禁止吸烟场所(区域)吸烟的,由相应主管部门行政执法人员责令立即改正,并可处以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但是,《条例》没有明确谁来取证和罚款,存在具体执法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总体而言,《条例》填补了公共场所禁烟全国性法律缺位的空白,但如果不明确规定监督主体和执法主体,最终必然会影响执行效果。既然我们在控烟条例立法已经滞后,那么在监督与执法方面必须完善《条例》,执法“快马加鞭”,尽早见效。

 

(责编:王书央)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条例 控烟条例 监督管理 京报网 香烟警察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云南野生动物园东北虎产下罕见5胞胎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对越反击战时期中国女兵照片首公开(组图)

河南三门峡监狱搬迁 押送犯人场面壮观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