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别再往院士圈里钻了

2015-01-08 06:43:1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增选工作近日启动,其中,“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的规定成为一大亮点。这种变化确实值得称道。

院士.jpg

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增选工作近日启动,其中,“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的规定成为一大亮点。这种变化确实值得称道。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队伍建设曾经提出过“四化”标准,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后来又流行过“学者型官员”的时髦。从道理上来讲,高学历在官员队伍中越来越吃香并非坏事。可问题是,一些在任官员追求学历、学位的方法令人不齿,明明自己根本没时间去上课读书,却弄虚作假拿到了“假的真文凭”,形成了分外刺眼的“官员博士群”。更有甚者,有的官员竟然削尖脑袋非要往院士队伍里钻。当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已经在反腐中落马的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差一点“乱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虽然不能否认个别官员在学术领域里也是一把好手,但总体上来看,在任官员读博士、当院士基本上属于有名无实。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当官,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八小时”内外公私分明,尤其是每个地方或单位的主要领导,大部分时间都得贡献给公务,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读博士搞学术研究?

可以说,在任官员能够轻松拿到博士学位、当选院士的,恐怕十之八九与手中权力脱不开关系。前南京市长季建业,就是利用权力“拨款”给南京市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成立的课题组,季建业作为课题组长之一,也收获了“科研成果”,顺利拿到博士后证书;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为了圆自己的“院士梦”,花费2300万元贿款进行运作,雇请30名专家为他写专著,还利用手中掌握的庞大资源和审批权力为院士拉课题、搞合作大肆笼络,用权力换赞成票,差点当选中科院院士。所以说,官员“读”博士、往院士圈里钻,既助长了教育腐败、学术腐败,又败坏了党风、政风、学风和社会风气,过莫大焉。

虽然说官员也可能多才多艺,但作为官员,衡量其是否称职的标准只能是政绩,而不能由其他如学术成果之类喧宾夺主,除非本身就是学术机构里不脱离科研的官员。由于中国官员手中的行政权力和财权太大缺少必要的约束,若放任他们在学界乱伸手的话,估计要不了多少年,官员个个都成了博士,院士中一多半都是官员了。这不光是滥权腐败的问题,还涉及社会公平与机会平等,所谓“什么好事都被官员垄断了”决非虚言妄语。

曾经当过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赖斯,从前都是大学教授,从政后当然放弃了学术领域里的一切,而从政界退出之后又回到大学,大学里照样买账;反观中国的博士官员、官员院士,等到他们不当官了,其昔日巧取豪夺而来的学术头衔,有谁还会认同?

联想到日本社会“政界”“财界”“学界”畛域分明,不免感到中国在这方面混沌模糊有必要改进。官员跨界当院士,院士跨界当官,都容易得不偿失,弊端丛生。两个标准,两套体系,不应该混为一谈。是官员你就好好当你的官,是院士你就好好搞研究。学人从政,就脱下学术冠袍;官员要当院士,就别再当官了。

(郑根岭,资深媒体人,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