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媒体遇上子弹

2015-01-09 06:38:3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可以预见的是,对于所有将“言论自由”视为根本原则的媒体而言,这样的粗暴绝对不会换来沉默。

张红文章图.jpg

枪声响,鲜血溅。1月7日,法国巴黎的《查理周刊》迎来血色一日:在枪支和火箭筒面前,至少12条生命消逝。这是一起恐怖事件,是“针对言论自由的……惨无人道之举”,法国总统奥朗德说。

媒体遇上子弹,为什么?怎么办?

有人可能会说,这并不全然出人意料。毕竟,这已经不是《查理周刊》第一次受到袭击。3年前,该刊编辑部就曾遭到燃烧弹袭击。而就在此次惨剧发生之前,杂志所发的最后一条推特就是对极端组织头目的嘲讽。

《查理周刊》知道自身的危险,但是依然自豪于自己是法国媒体尖锐讽刺传统的一座堡垒。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其特点是左翼激进主义与挑衅性谩骂相结合,其讽刺对象可以是政府首脑、教皇、穆罕默德,也可以是政客、警察、银行家。它的使命就是挑战权威、讽刺时政。

面对这场近乎屠杀的恐怖事件,有人用包容的心态进行反思:在涉及宗教信仰的讽刺中,尺度该如何把握?

什么事情过火就欠妥。但是,对讽刺过火的回应可以是诉诸法院裁决,而绝非举起火箭筒。有些尺度,需要相关各方在你来我往的辩论中摸索。这样的摸索并非没有。比如,在德国,讽刺杂志《泰坦尼克号》就曾因为刊登讽刺教皇本笃十六世的内容而引起许多天主教徒不满,教皇本人更是把杂志告上法庭。事实上,创刊30年来,该杂志曾多次遭禁。

面对问题,恐怖主义绝非解决方式。

在《沙尔利周刊》杂志社的屠杀或许是极端分子在向欧洲传达信息:反伊斯兰会遭到报复。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对于所有将“言论自由”视为根本原则的媒体而言,这样的粗暴绝对不会换来沉默。

如果这种恐怖行径会起作用,那只可能进一步助长已经开始出现的反恐情绪。

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一种对“伊斯兰化”的恐惧正悄悄出现。在法国,2012年一次调查显示,43%的受访者认为穆斯林社区的存在对法国的国家身份是种威胁。而根据法国国立反伊斯兰恐惧观察所的数据,2013年,法国警方和宪兵共报告了266次反穆斯林行为,比上一年增长了11.3%。这一数字近两年一直在上升。

最近,反对移民的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正在赢得越来越多法国民众的支持。而此次恐怖事件极有可能推动其党首勒庞赢得2017年的第一轮总统选举。

恐怖主义和对“伊斯兰化”的恐惧相互影响和触发,只能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世界而言,这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如今,《查理周刊》的血泊让人们震惊、愤怒,对言论和新闻自由的公然践踏、对人类生命的公开漠视都让人们满腔悲愤。如何防止人们在朦胧的血色中以暴易暴、如何提醒人们宗教信仰与恐怖主义的区别、如何让人们保持清醒客观的心态看待所谓“伊斯兰化”,媒体还有很多事要做。

当媒体遇上子弹,血会流,但是绝不会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更不会放弃自己的根本原则。这才是风骨所在。(文/张红)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