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带一路”具体项目清单或将公布,相关概念股一路看涨。有识者已从多个角度讨论了这一重大战略的美好前景,但在笔者看来,一个较少被议及,但无疑更激动人心的视角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动可能意味着中国打开了更积极、主动地管理国家金融资产负债表的第一杆球,其意义远远不限于中国,还很可能撬动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深刻变局。
什么是国家金融资产负债表?简单地说,是一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户”的家庭账本:账本的一头是资产,对外作为债主持有的其他国家的债务;一头是负债,对外欠其他国家的债。中国的对外金融资产大幅超过对外负债,这固然是好事,但不管是资产还是负债,都有一个收益率的问题,如果资产的收益率大幅低于负债的收益率,说这个家的主人能赚钱,但拙于理财,大致是没有错的。
不幸的是中国目前的状况大概就是这样。根据外汇管理局最新数字,到2014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64087亿美元,对外负债46323亿美元,对外金融净资产17764亿美元。然而,61%的对外金融资产,约合3.9万亿美元以国际储备,即我们通常说的外汇储备的形式存在——众所周知,我国外储的大头都投资于美国国债,十年期的美国国债收益率目前约为1.9%,而欧债和日债的收益率更低,总的收益率可想而知。而收益率显然高得多的对外直接投资(ODI),虽然近年来比率不断提升,仍只占到对外金融资产的12%。
我们再来看看这本账的另一头。根据外管局数据,2014年末的4.6万亿对外负债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FDI)比率进一步下降,但仍占到大盘子的58%。FDI的平均收益率无数据可考,但看看外国车企在华的利润就可以猜到其收益率和我国对外资产的收益率不在一个量级。换句话说,这笔买卖我们不划算。
有鉴于此,多元化我国的对外金融资产,特别是外汇储备的配置,提高资产端的收益率成为国家亟需解决的战略性议题,而其中的核心,就是要变被动持有低收益的外国国债为主动的、收益率更高的ODI。从注册资本金1000亿美元的亚投行,到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到1000亿美元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都围绕着如何用好3.73万亿美元(3月末数据)的外储做文章。
从这一系列的倡议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外直投管理思路的根本改变。以往,在“走出去”大旗的号召下,央企做开路先锋,大型民企蜂拥而出,为保障我国战略资源安全,提高资本回报率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中的弊病也无需讳言,集中体现在彼此缺乏协调配合、投资常常缺乏充分缜密的调研论证、不顾及当地居民对项目的社会环境影响的关切等方面。而以基金的形式走出去,对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子公司、或所在国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一方面分享项目收益,一方面可发挥基金的优势,参与对项目的风险收益论证、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估,扮演监督管控角色。若是亚投行的项目,则会更讲求多方参与,国际标准,收益共享的同时也彼此分担风险,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但若仅就中国谈“一带一路”的潜力,未免视野狭隘,而若把目光放宽至全球,就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催生的投资有可能改变全球的金融资产配置格局。
长期以来,以美国国债为代表的美元资产以其收益稳定性、安全性、高流动性吸引着不仅是中国,更有其他亚洲高外汇储备国的持续投资。但亚洲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长期构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却急缺亚洲邻国的投资。有趣的是,恰恰是在这种资本短缺的国家,一块钱投资产生的效益远高于一块钱投资在发达国家。各国并非不明白这一道理,但中亚、南亚、中东国家复杂的地缘政治,诡谲动荡的国内政局常常让很多富裕的小国望而生畏、有心无力。因此,急需一个外储富足、又同这些国家有密切经贸投资来往、同时又对这些国家政治有杠杆作用的大国牵头来做这件事,而放眼全球,此角色非中国莫属。单一投资者可能对某国的政局稳定性、项目合约承诺的兑付性充满疑虑,但一旦获得如亚投行的投资,无疑是巨大的增信,以庞大的资金池撬动更庞大的社会资本参与,多方共赢,岂非佳事?
(郑阳鹏,中国日报记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