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评外评】“路怒”不是暴力的挡箭牌

2015-05-12 06:38:21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近日,安徽一骑电动车的女子被一个骑三轮车的男子暴打后,在家中自杀的新闻传遍网络媒体。联想到前不久成都“暴打女司机”事件,这起“脚踢骑车女”完全是前者的翻版——这名女性骑电动车逆行险些撞上三轮车,结果遭到暴打。不同的是,这次的“骑车女”自杀身亡。据报道,当地警方已发布悬赏寻找嫌疑人,但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明白,即便找到这名男子,也至多让他负起打人的责任而已,而一条生命已经无可挽回。

在成都“暴打女司机”事件后,尽管主流媒体始终没有停止对暴力行为的批评,但在社交网络上,充满戾气的声音始终没有停歇。在这名“骑车女”自杀后,同样有网友回复说“终于知道为什么被打”,或是称“心理太脆弱”。而上一次打人事件同样起到了糟糕的示范效应,有人指出,打人者“应该在网上看过成都女司机变道遭殴打事件,并且和很多人一样认为女司机该打”。

在最近同类事件的报道中,一个反复出现的词不可忽视——“路怒症”。搜索相关新闻就可发现,因“路怒症”滋生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在陕西西安,小车称公交车挡了路,两男子逼停公交车后上车暴打司机,司机的鼻梁骨被打断;在甘肃兰州,一辆奥迪车欲停在医院应急通道被阻拦,女司机下车用膝盖和高跟鞋狠撞狠踹保安……

而据某心理咨询专家称,“路怒症是一种社会文明病,就如抑郁症、躁狂症、强迫症等一样”,人在汽车拥堵、道路不畅、行动目标受阻之时,自然感觉如坐针毡如蹲禁闭,心堵得发慌,若人长期体验着路塞与心堵,就得当心患上路怒症。以此来看,中国作为新兴的汽车大国,也理所当然成为“路怒症”大国。

如果只是为了给事情一个“解释”,那么以“路怒”解释马路上频频打人,也许是有道理的。然而这种“精神病”式的解读,未免有给暴戾的打人行为洗地之嫌,仿佛这些人之所以恃强凌弱毫不手软,是迫于某种客观的压力。事实上,所谓“路怒症”从来就不是一种正式的精神病,更不可能作为减免责任的理由。

成都打人事件后不久,网易“另一面”曾引用美国暴打资料指出,“路怒症”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被美国媒体通过各种夸大和附会炒起来的概念:“真实情况是:美国‘路怒’造成的伤亡既没有爆发性增长,也没有像中国人所说的那样‘从很多变得很少’,……是一直微不足道。”

网络环境里总是不缺戾气,如果说这些“路怒”事件的网络评论有什么不同,那也不是这些评论本身。只不过以前是隔空对骂,现在是为将线上的怒骂化为线下的暴力行径叫好。只是,一些人不像媒体描述得那样只是“键盘愤怒”,仅仅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大打出手甚至酿出惨剧也有发生,又有什么理由认为“路怒”仅仅是因为交通混乱,而不是有些人从来就易于将生活摩擦诉诸暴力,无视他人的生命呢?

快速变迁的社会,高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生活压力,这也许构成了中国人暴躁易怒的客观环境。但是在一个文明社会,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正常手段。与其以“路怒”两个字逃避反思,不如共同努力,以文明的方式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文/邱天人)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宋胜男

关键词:挡箭牌,暴力,路怒,公交车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