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碰中的中美关系“新常态”

2015-05-26 06:51:3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媒体是观察美国国内是否形成对华强硬共识的重要风向标。

1329286369633.jpg

自宣布入境美国的天大教授因商业间谍活动被捕以来,美国方面接连爆料逮捕与涉嫌间谍活动的美籍华人。与此同时,美方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了飞机抵近侦查的危险行为并大力渲染中国以武力改变南海现状。一时间,中美之间爆发冲突或“新冷战”的声音不绝于耳。先前美方不断宣扬的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繁荣、强大中国的主张,看起来正在对实力稳步增强、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国的焦虑所取代。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看待当前美对华政策与当前中美关系呢?

首先,美方在对中国未来改革走向的认识上正在发生变化。自与中国交往以来,美国始终存在对中国进行“自由化”重塑的意愿。上世纪70-80年代,美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支持部分原因是共同敌人苏联的存在,但同样有中国最终会因改革而成为西式“民主国家”的情结。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边表示支持中国改革,一边又以人权、宗教、异见人士、民主等议题向中国施压,无不与此有关。当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保持世界第一时,美国不得不承认,通过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而出现的当下中国距离美国认同的“自由中国”越来越远。由于没能按照美国设想的“剧本”走,美国由此认定中国国内政治和经济改革将来注定会失败。

其次,美方对中国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质疑在增强。随着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和两场战争耗费,美国自身实力在衰退。国际热点问题大量出现及美国自身国内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分裂,美国对其主导国际体系能力大不如前。中国则在最近两年连续推出“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具体举措及提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新观念,更是引发美国对中国会挑战其主导国际体系的担忧。于是,美国试图通过再平衡战略,将亚太区域现有的“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两分状态彻底转变为全面依靠美国的局面。美国不仅在怀疑中国会否融入现有国际体系,而且在越来越相信中国正在构建一套与美国主导国际体系不同的体系。这毫无疑问强化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强硬内涵。

第三,媒体是观察美国国内是否形成对华强硬共识的重要风向标。近年来,美国对中国改革未来及对中国与国际体系认识的转变直接导致美对华政策的调整。在南海东海问题、构建亚洲安全与经济架构、网络安全、贸易赤字、人民币汇率等一系列问题上,美国持高调指责中国的立场。这种突出纷争性的对华政策如持久实施,美国政府就必须获得美国国内公众及政商界主流精英的认同和支持。媒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国内“中国威胁论”喧嚣尘上之时,也曾出现以“李文和案”为代表的“抓间谍”现象。当前这波“抓间谍”现象反映出美对华政策的大调整,它会否经媒体的渲染而在美国公众与主流精英中植下对华持久不信任的观念,这恰恰是值得观察之处。以往杜鲁门政府巧妙利用媒体达到其在民众中植下对苏冷战共识之目的,当前奥巴马政府看似在如法炮制,通过“抓间谍”玩转媒体而在民众中植下对华强硬的共识。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资讯如此丰富的当今时代,公众却可能不会如过去传统媒体时代那样容易被忽悠。

需要认识到,美国在70年代就逐渐形成的如下观念已经出现动摇:中美合作能带来一个“自由中国”和支持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中国。中国大力推动的经济相互依赖带来中美持久合作的观念,也因中美在经济领域中摩擦加剧而遭到美方质疑,强大的中国越来越引发美国的焦虑。可以说,以往稳定中美关系的关键共识正在美国遭受侵蚀,在彼此实力消长和各自面临复杂国内外挑战背景下,当经济高度相互依赖中争吵加剧、当对既有国际体系维系和巩固共识不断遭受美方质疑、当国际格局中未有共同面对的战略敌人、当未来中国越来越被认为竞争者之时,中美持久合作的战略基础到底是什么,也就到了一个迫切思考和解决的时刻。

华裔科学家在美被捕对各方而言都是输家。为避免类似悲剧再上演,中美双方的确到了一个亟需负责任再界定彼此关系的“迈槛”关头。当然,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富有朝气活力、互惠双赢的中美关系。

(李海东,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