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在以关注农村、理解农村为旨的北京农孵沙龙上,主题为“农民是如何被喜剧化的”学术沙龙就农民喜剧化问题展开讨论。在研讨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所长、研究员祝东力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形象的代言人是书写创业史的梁生宝,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移形变貌,再度亮相的时候,在农孵沙龙上,知名媒体人王小曼提到,大概从1994年、1995年开始,春晚小品中两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就是农民和小保安。而其中的很多冲突、笑料也来自于农村人和城里人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认知习惯。
赵本山喜剧的出现、走红或是当时的一种必然。祝东力介绍说,“如果不采取喜剧的方式,直面‘三农’问题,就会穷形尽相,把农民的困境展示出来,就会是我们所熟悉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然而这在当时是很难的,所以农民的喜剧化在当时是一个策略性的解决方式”。
责编:栾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