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普遍不愿读职校
海外网7月28日电 据新浪专栏 文/熊丙奇
最近各地第一批院校录取已接近尾声。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拿到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是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在瑞士,70%的中学生毕业后不上大学,而是进入各类技术学校和专科学校。细细观察,瑞士年轻人的择校、择业观让人耳目一新,甚至令中国人看来有点匪夷所思。
在瑞士很正常的“择校”选择,在中国人看来匪夷所思,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任何选择的背后,都有其理由,瑞士年轻人愿意选择技校,那是因为技校的地位并不低,学到一门技能之后,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在日内瓦,甚至75%的老板均出自技校,而劳动也在这个国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行业、不同岗位有着相同的社会福利保障待遇。而在我国呢?这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不少舆论把我国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学校,“硬要”进大学,甚至上了二本线,放弃填报志愿,要准备复读来年再参加高考,认为是学生、家长的观念有问题,并建议我国的学生、家长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年轻人和父母,转变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不要盲目选择进大学、进名校。这种建议,很少有学生、家长会采纳,因为,从根本上说,不愿意进职业学校,而要争着进名校,这是观念的问题,更是制度的问题,因为任何观念,都与现实的环境与制度有关。
在我国,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这毋庸置疑,对于学生选择上中职,有国家助学金,对于农村学生还免学费,可是,现实的选择还不是如人所愿。原因在于,在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中,职业教育迄今为止,还是作为教育的一个层次,低于普通教育,在中考时,成绩差的学生才选择中职,在高考时,高职高专也是进不了本科院校的学生才作出的选择,偶尔有个别高分学生放弃普高、本科选择职业学校,都会成为新闻,引起社会关注。而在瑞士,职业教育不是教育的一个层次,而是一种与普通教育地位相同的类型。
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师,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一方面,他们在整个教师体系中,也被认为是最低层次,评职称、评优,毫无优势;另外,国家有关人才评价标准,也对职业教育的学生有着各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比如,公务员招考,不少国家机关的招录岗位提出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动辄要博士、硕士,这会让没有学历、文凭的职校毕业生,觉得自己是低端人才——在我国,“高学历=高级人才”,已经深入人才管理、评价的“骨髓”,有的地方政府在谈到人才建设政绩时,就会列举本地引进了多少高学历人才,这对整个社会的人才观,会是怎样的导向?
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存在问题。去年,我国出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战略,要推进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行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本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是对办学定位的回归。可是,这种转型,被舆论普遍解读为“降格”,从以前进行本科教育,以举办学术型学校为目标,“降格”为进行职业教育。
如果这只是舆论的误读,还可以理解,这还是不少地方政府和学校的理解,他们认为,举办职业教育,学校也就低人一等。当初这些学校,从高职升为本科,就希望能提高学校的“档次”。在我国,“办学定位=办学水平”是一个困惑学校定位、办学的严重问题,甚至有大学还定位为举办高水平知名大学。其实,大学定位无所谓高低,在自己的定位上办出一流水平,才是关键,职业学校也可办出一流。但这种认识,在我国很缺乏,一些地方政府也是按低层次教育来投入职业学校。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办好职业学校需要更大的投入,建设实训场地、购买设备,可是,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投入很不够,造成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不适应进行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所以,我们不能责怪学生和家长的观念,更要分析我国的教育制度、人才评价体系以及职业学校的办学。如果不改革教育管理制度、人才评价体系,职业教育的地位,就不可能得到提升;如果将职业学校就定位为低层次低水平办学,那么,就不可能出现一流的职业教育学校,培养一流的职业技术人才,形成对学生的吸引力。
责编:邱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