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截图
【海外网编者按】
一架原定于9月4日下午由曼谷飞往重庆的航班晚点,多名本应登机的中国游客在泰国廊曼机场集体“唱国歌”闹事。事发两天后,该事件在国内网络上发酵。9月6日凌晨,一条“中国游客大闹曼谷机场”的视频开始在网络上疯传。据媒体还原,因航班延误三个钟头,不少中国游客而在泰国廊曼机场进行抗议甚至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 》。视频一传出,中国游客又是“唱国歌”,又是在国外机场大闹成为网友围观的焦点。尤其是“唱国歌”,引发网友一边倒的吐槽。
海外网小编认为,游客遭遇航班延误,并不是不能维权,但应有礼有节有度,不能动辄以“罢乘”“占机”等方式搞过度维权。而大唱国歌,绑架所谓的“爱国情感”就更不理智了。
动辄就闹,凸显规则意识淡薄
现代人的文明程度,一定意义上体现为我们对于规则的认同,由此形成一种规则共识下的行为习惯,而不论身处国内国外都会依照规则行事。但这种文明的修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公民教育和训练。遗憾的是,随着国人生活渐渐富裕,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在消费领域当“上帝”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但并未形成尊重规则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即便遭遇不公,面对权益受损,也不懂得寻求文明规则的救济渠道,反而充满了“以暴制暴”,似乎只要有正当的理由,就可以采取任何手段维护“尊严”。
例如在此次事件中,面对航班晚点和机场处置可能存在的不当,原本可以以理据争,通过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部分游客提出的波音747送回家、赔1000块钱等诉求,并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则做根据,纯粹是在维权冲动下提出的非理性要求。而一旦缺乏对规则的敬重和遵守,期求通过“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方式维权,在国际上就行不通,只会被视为是“野蛮人”的行径。
说到底,文明与否不在于我们走出国门的表现,对规则的敬重根本上体现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从飞机上大打出手到大闹机场,类似的冲突事件在国内也并不鲜见,为什么发生在国外就更受舆论关注?反思过后应该明白,想要树立国人的文明形象,先需要我们自己在本土做一个文明的公民,学会依据规则、运用规则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利害冲突和利益矛盾。
维权应该,不该拿“爱国”作挡箭牌
有消息称,通过旅行社签证出国的未登机人员已被重庆市旅游局拉黑。这尚待证实,但可以肯定,当维权到了闹事的地步,就是越界。不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以为叫得响亮就是维权,或许维的是霸道;以为高唱国歌就是爱国,可能只是给国家抹黑。
特别要说的是,如今出境游越来越方便,但一些人还将“有钱就是大爷”“顾客是上帝”的心态带出国。这种自我本位思维,也排斥了对等尊重与守则理性。记得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曼谷与部分中国游客互动交流时,就特意叮嘱,在外旅游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社会风俗。遗憾的是,一些游客包括承接出境游业务的旅游公司和带队导游,都缺乏旅游习惯上的文明涵养。
公民个人行为文明是构成国家文明的元素,这是常识。为落实文明出境游,2013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但眼下看,一些人的旅游行为离这标准差很远。或许有必要在文明涵养中教会某些人:动辄拿“爱国”为非文明言行粉饰是抹黑,真正爱国就是懂得将言行恪守在文明分寸内。
“吐槽”之外,更应好好反省
如果没有“唱国歌”,没有国外机场的语境,单纯“航班延误后乘客闹事”在国内似乎已经很难成为新闻了,因为太常见了,每到夏季雷雨天气,或其他极端天气或特殊情况,因为延误引发的乘客与航班、机场的冲突,常有发生。因为常有发生,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已经没有了新闻价值,见惯不怪很麻木,媒体已经没有了报道的兴趣。只有闹出事情来,比如出现“打砸”、“流血”、“聚众”、“霸机”等要素,或者引发较大冲突时,才能引发报道者的兴趣而成为新闻。“普通小闹”已很难成为新闻,见证着乘客与航班冲突的常态化。
这一次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充满新闻性的特殊场景下,才让常态化的冲突有了爆炸性的效果。一方面是国外机场的背景,中国人这样引人注目的标签身份有了新闻价值――由这个身份可以引发很多话题,如联想到此前很多国际航班上中国乘客的粗暴行为,联想到很多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屡受诟病的不文明之举,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反思等等。另一方面是“唱国歌”的行为,更有争议和讨论的价值,由此可以讨论民族主义情绪,滥用爱国作挡箭牌,这种情况下唱国歌到底是爱国还是丢人。
这两个点,使新闻充满了吐槽的空间,人们很容易沉浸于对这两个争议点的吐槽中,而忽略“一遭遇延误就选择闹”这个真问题。其实,“唱国歌大闹曼谷机场”只是偶然个案,而“闹”才是常态,正因为闹成了常态,闹成了习惯,才把这个习气带到了国外,并演绎出了“唱国歌”的新闹法儿――这是“一遇事就闹”开出的奇葩,国际对比的语境使这种在国内养成的恶劣习气更加刺眼和丢人。跟着新闻批判“唱国歌”和“国外丢人”是没有用的,如果“一遭遇延误就选择闹”的习气不改变,这种丢人的事儿会不断发生,下次只是换个场景换个闹法,闹到美国、闹到澳洲、闹到国际航班上,举国旗、喊爱国口号、唱爱国歌曲。
所以,比批判“唱国歌”这种充满槽点的个案行为更重要的是,在改变“一遭遇延误就想闹”这种普遍习气上有所作为。这种“闹”的行为因为在国内很普遍,大家都习惯了,一到国外场景下就会显得非常扎眼。“闹”在我们的语境中已经成为习惯,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会闹的孩子有奶吃,“不会闹”似乎就会被无视和被欺负,于是在各个行业发展出了非常发达的“闹文化”,如消费者闹,设计出各种行为艺术去闹,摩托骡拉,砸汽车等等;医闹,医患发生矛盾时,已经有专门的公司组织闹的艺术,设计了各种花样去闹――大家不相信走法律途径,而更信赖去闹。这种闹虽然丢掉了形象,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却每次都能在利益上得逞,这鼓励着更多的闹。“唱国歌大闹曼谷机场”可能就是这种逻辑的延续,用在国内的逻辑和经验去处理国外遇到的问题,这一次可能演砸了。
不信法律而信闹,甚至闹到拿唱国歌当道具的程度,批评之外,真值得好好反省问题根源了。(整理/王书央)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