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原创评论 >

互联网+海上丝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海外网 2015-09-15 06:33:47

t01a7cf8bd395d96430.jpg

2015年9月13日,中国—东盟信息港基地在南宁揭牌。这标志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互联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也意味着中国—东盟合作的进一步升级,地区合作空间也将大幅度拓展。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丝绸之路经济带进展相对较快。目前已经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五通”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似乎缺少“有形”的抓手和见效快的示范工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比,其进展相对缓慢。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国—东盟合作“孵化器”的“南宁渠道”,及时地推出了“中国—东盟信息港基地”,并将打造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经贸服务、人文交流五大合作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东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先行区”,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提升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为中国和周边的合作,乃至地区合作起到先导和示范作用。

2015年是中国与东盟海洋合作年,双方力图通过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研、海洋环保等领域合作,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东盟各国落地生根,打造中国—东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近年来个别东盟国家以“一己之私利”,拉拢局外大国不断搅浑南海局势,利用南海问题绑架整个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断模糊地区合作与发展的焦点。

互联网+作为当今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岛礁争端传统思维,把海洋合作对接互联网+,提速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步伐。

其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建设区,福建在“互联网+”合作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实践探索。在福州马尾,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于2014年11月2日开始线上运营。目前,该所已拥有会员企业70多家,实现了11类海产品的线上交易,同时实现了与东盟国家开展海产品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未来年交易量预计可达1000亿元。

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为中国与东盟在“海上丝绸之路”对接“互联网+”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正如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所指出,“中国和东盟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有着数字经济发展的广泛需求和巨大潜力。”在未来,中国和东盟可以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信息中心,积极建设网络社交平台,打造区域民心相通的新纽带。

另一方面,面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信息壁垒等障碍,作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东盟自贸区可以大力推动互联网普及,打破信息壁垒,把“互联网+”运用在教育、卫生、环保、减灾等方面的合作上,实现南南合作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如何进行网络治理成为全球性挑战。特别是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等方面,中国和东盟在机制建设和拓展路径上,仍然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东盟信息港平台将助推“海上丝绸之路”对接“互联网+”,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与东盟国家的“共商、共建、共享”中走得更实、更稳,最后朝着命运共同体目标前进。

(许利平,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宋胜男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