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内热外冷?哪些概念被误读了

2015-11-24 06:51:4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一带一路”与四个自贸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一同构成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因此不能简单与中国新开放战略划等号。

MAIN201504091558000080851976753.jpg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标志?这是2012年“中国梦”提出来后国内外的广泛疑问。其实,丝绸之路的复兴就是其重要标志之一。一年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就是具体路径,不只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欧亚非文明的共同复兴,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一带一路”解决的不仅是中国的发展问题,更是帮助世界解决人类公共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两年多,旨在造福沿线人民。不过,“一带一路”倡议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国内热,沿线内陆省份纷纷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大机遇;沿线国家冷热不一,苦于不了解“一带一路”为何物、怎么做,多半只能指望从中国那里拿好处。要克服这种内热外冷现象,首先需要走出以下这几种认识误区,要对“一带一路”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一带一路”≠走出去

绝大多数企业将“一带一路”等同于“走出去”,并把“走出去”的目标集中在沿线64个国家。其实,“一带一路”不只是产品、企业、投资走出去,服务、标准也应走出去,而且还要“走进去”——关键是产能、服务要走进去。“一带一路”也非转移所谓的过剩产能,其本质上是国际产能合作,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到“中国建造”(Built by China)。原来我们努力把西方发达国家技术、规则实现中国化,现在是将中国技术、规则当地化,将中国企业内化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比如,华为手机将来要实现“欧洲生产、欧洲消费”。

“一带一路﹢”≠“﹢一带一路”

国内有将“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变成所谓“两带一路”的错误认识,也有“互联网﹢一带一路”的提法。其实“一带一路”的关键词是互联互通,已经包含互联网,是信息丝绸之路,其各环节都已经渗透了“互联网﹢”。建设“一带一路”,一定要体现“一带一路﹢”思想,而非“﹢一带一路”,只是顶着“一带一路”的帽子,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一带一路”≠中国全方位开放

“一带一路” 并非新开放战略,而是构成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和周边外交战略新框架。从开放的内涵上来讲,“引进来”转向“走出去”, 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从开放的广度上来讲:为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实施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从开放的深度上来讲,顺应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一带一路”与四个自贸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一同构成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因此不能简单与中国新开放战略划等号。

一带一路≠对外援助

许多人将“一带一路”当做对外投资或援助,担心四处撒钱是否划算,是否会引发债务危机,毕竟国内还有许多要用钱的地方。其实,“一带一路”并非对外援助。从国内背景说,是为了解决改革开放两大问题:解决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以及全球化效应递减问题,标志着中国从融入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从国际背景说,是中国塑造欧亚一体化,巩固大周边依托,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