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腔】“紫光”入台背后的台湾难题

2015-12-16 08:13:55来源:海外网
字号:

近期台湾电子产业封装测试大厂“日月光”和“矽品”爆发股权纠纷,面对“日月光”的敌意并购攻势,“矽品”欲引入大陆“紫光集团”的投资以自救。本来这只是一起单纯的商业事件,但因“紫光”的陆资身份,在岛内引发热议,蓝绿政治人物纷纷表示疑虑,本来可以双赢的引资计划也许未来只能无疾而终了。

“紫光”入台受阻只是个别事件,但由小看大,反映出当前大陆资金欲投资台湾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限制。何以如此?可以从经济面和政治面来思考此一问题。

就经济面而言,电子业是台湾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之一,每年为台湾创造了大量产值。面对大陆的资金欲投资此一部门,难免会引发岛内疑虑,担心台湾目前的技术优势是否会就此丧失。这样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就此“锁岛”,拒绝陆资进入则显非良策。

关键在于封锁不住。技术扩散终将是长期趋势,因而企业要靠不断的研发与创新以超越技术扩散。这也就是为何许多大型外企会针对研发进行全球布局,目的就是要善用全球脑力,维持领先优势。台湾不让陆资进入电子业,也许能保得一时优势,但优势是否得以持续才是未来的重点。为了一时领先,却拦阻了两岸产业与企业合作的契机,可能会让台湾得不偿失。

一方面,这会让两岸企业由本来可能的合作伙伴,转而变为竞争对手。在大陆开发自身电子产业供应链的同时,无论技术是自主研发或是由海外引进,台湾如没有参与其间,未来很可能会被边缘化,从而失去当前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大陆经济与产业崛起,对台湾人才的磁吸作用会进一步加大。如迟迟不将两岸产业合作的脉络理顺,人才流失将会是未来台湾经济要面对的问题。

因此,如何引入大陆资金为台所用,并以合作为契机让台湾企业的触角更深入大陆,将是台湾为了自身经济发展应严肃思考的重要问题。

就政治面而言,岛内对陆资入台产生疑虑,甚至上纲成为政治问题,这也反映出台湾在追求经济开放的同时,内部的政治共识尚未有效凝聚。

台湾经济的贸易依存度高,是典型的“开放经济体”(open economy),也因此会向外寻求经济整合,推进自由贸易,这迎合了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两岸于2010年签署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也正是此种潮流下的产物。但经济全球化并非没有副作用,在诉诸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容易导致经济上的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将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如何疏导内部关于分配不均的不平之气,有赖政策的妥善解决。

这原本是一普遍性的问题,但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恰好是大陆,就使此一问题更加地政治化与复杂化。两岸长期以来的政治纠葛,以及伴随大陆崛起两岸经济实力对比不断拉大,使得台湾内部产生不安全感。对马当局的政策不满意,加上不安的情绪需要宣泄,这正是2014年出现“太阳花运动”的症结所在。

总体而言,“锁岛”并非良策,内部疑虑可以理解,推进经贸合作时如何处理好内部分配问题可以再想办法,多角度努力尽快建立两岸经济整合的内部政治基础才是正道。

(黄宗昊,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为海外网“港台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放眼两岸三地局势走向,独家评论港台时事热点,港台腔还有更多精彩分析。

qrcode_for_gh_0fc5cbdf446f_258.jpg


责编:宋胜男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