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助力中国经济度过寒冬

——“深改两周年”系列解读(五)

2015-12-17 06:59:0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2015年的中国是强调“创新”的一年。

024f78f0f736afc3cc8935a5b719ebc4b645126c_副本.jpg

创业在路上

近日,“创客”入选2015年度中国最热的9个网词;自称“中国第一网红”的“凤姐”也高调发声,宣布自己成为一名天使投资人,不少“大V”为她投身创业浪潮点赞。可以说,2015年的中国是强调“创新”的一年。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新能源或者“制造业2025”……凡是与此有关的企业都愿意说自己处于“风口”:有很好的投资前景、盈利能力和想象空间,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当然,风口的风不可能永远刮下去,因为每一个产业都有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时代条件。尚未来临的时代、已经走过的时代都不可能在今天助推某个产业或某个行业站上“风口”。然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却是个例外。

这也不难理解,“双创”并不是基于某个产业或某几个行业单独存在,而是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双创”实际上是一种改革。而最近比较火的经济学名词“供给侧改革”,其实就包含了“双创”的内容。

为什么要在当下进行“供给侧改革”?因为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出现了一些仅靠刺激需求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通过刺激需求反而加重了已经积累问题的解决难度,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落后产能逆向生长、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等等。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比较大的增长压力,但它的潜能尚未完全发挥。通过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其中“双创”就担负了很重要的使命。

尽管“双创”这个词很新很潮,但其实它始终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1978年,小岗村农民自发推行的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就是一次伟大的“双创”。同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允许人口自由流动,亿万农民工进城,中国沿海诸省才能率先发展起来。而中国经济奇迹正是依靠类似小岗村改革、农民工进城这样的原生态“双创”而激发的。

按理说,“双创”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只要遵循市场规律,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整个社会的“双创”动力是永不停歇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社会还有不少制约调动人们活力的因素存在,其中许多来自于政府,包括引导政策是否到位、市场准入是否放宽、税费减免是否持续。因此,李克强总理表示,市场活力的激发需要政府去清障搭台。

于是,2015年一整年,我们看到政府下力气狠抓这方面的工作。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公布;10月,一年一度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也正式启动。而在社会层面上,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形式不胜枚举,各种“创客空间”在社会资本的关注下应运而生,成为未来诞生伟大企业和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孵化器。

当然,“双创”的作用远远不止于经济层面。它还将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最终为普通百姓的未来开辟一条新的通道。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双创”需要上下联动,在更广的空间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并起到示范作用。

“双创”既然站上了风口,必将驱动我们的改革,助力中国经济度过“寒冬”。

(高望,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