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腔】别用“多元”掩盖“台独”色彩

2015-12-25 07:35:1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如果只是假借“多元”之名,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破坏国家与民族认同,那么这种“多元”便只是假相,内心深处的“台独”色彩才是本质。

自提出高中历史课纲微调以来,岛内围绕这一议题的争议持续发酵。近日,据《中国时报》报道,台“教育部”之前邀请专家学者检讨17个争议点,获得初步共识,建议改成较为“中性”的字眼,其中12项直接改回微调课纲前,也就是旧课纲的用法。

2年来,课纲微调小组走完所有法定程序,历经大大小小的违法和暴力抗争,但遗憾的是,最终他们没有实现争议点的调整,而是向所谓“客观中立”的方向妥协,保证台湾的“多元文化”史观。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一些亲绿人士口中的“多元文化”史观只不过是“台独”本质的鲜亮外衣,看似强调客观中立,但实际并没有脱离“台独史观”。

与过去激烈地要求“台湾独立”、“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做法不同,当下的亲绿学者喜欢用更柔性的方式来表达所谓“台湾事实上的独立”论调。比如他们刻意把台湾当做一个“超然”的实体,而不论是郑成功、清政府、“国民政府”还是荷兰、西班牙、日本,他们都是“外来政权”,在台湾就像“你方唱罢我登场”。所以在这种论调下,台湾时而被纳入中国版图,时而不是;对于中国大陆上的中央政权来说也是一种“超脱”的关系,不应该是属于中国的一部分。

而在文化方面的论述,亲绿人士也用了类似手法,称“中华文化只是台湾文化一部分”的表述,把原住民文化、荷兰文化、西班牙文化、日本文化与之并列,俨然一幅“多元”的格局。

这种观念经过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台独”宣传及旧课纲的多年使用,已然造成了年轻人的历史认同错乱,看起来“冠冕堂皇”。笔者认识一些台湾年轻人认为,对待历史问题应该“中立”:对台湾来说,不管是哪种政权,都应该是“来台统治”,而不应用“光复”、“殖民”等感情色彩的词加以区分;而“中华文化”也只是“台湾文化”的一种,不能在台湾历史的叙述中保持“中华文化主体”的论述,否则就是“中华文化霸权主义”。

当这种观念反映到这次课纲的微调上,就可以看到为什么微调小组想要把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改为“光复”台湾、“日本统治”改为“日本殖民统治”,以及“荷西治台”改为“荷西入台”变得如此困难。

可是,如果台湾被日本侵占50年不能叫“光复”,那么巴黎被纳粹德国占领4年后重新回到法国怀抱就只能叫“接收”而不是“回归祖国”?请问韩国教科书是怎么记载韩国土地重回韩国人民手中的?难道也用“接收”?

另外,如果为了“中立”不用“日据”和“日治”,而含混使用“日本时期”,那么美国在独立建国之前,就是英国殖民地。美国有哪一本教科书,是不用“英国殖民”、“殖民地政府”讲述那段历史的吗?

就台湾内部而言,如果也遵照这套“客观中立”的说法,那么金门、马祖地区自古以来就隶属福建省,只是因1949年两岸分离而由台湾当局管辖,那么亲绿人士又是否愿意承认金门、马祖的历史特殊性,而单独用一套观念不一样的历史课本呢?恐怕这时候他们并不愿意再谈过去的“多元性”、而要塑造“台湾整体的统一性”了吧。

“多元文化”本需尊重,客观中立也是历史研究中需要强调的原则。但是,如果只是假借“多元”之名,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破坏国家与民族认同,那么这种“多元”便只是假相,内心深处的“台独”色彩才是本质。(文/桃花岛主)

本文为海外网“港台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放眼两岸三地局势走向,独家评论港台时事热点,港台腔还有更多精彩分析。

qrcode_for_gh_0fc5cbdf446f_258.jpg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