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新疆反恐让“民怨沸腾”了吗?

2016-01-05 07:11:15来源:海外网
字号:

U397P1T1D7676010F21DT20050904142335.jpg

【解码哥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

日前,法国《新观察家》杂志的驻华记者郭玉(Ursula Gauthier)因在中国反恐问题上的言行,未获得签证延期,引发一些西方媒体的“疑问”。4日,《纽约时报》网站又刊登了一篇题为《高压下的新疆:恐惧和愤怒在沸腾》的文章,用“抒情”的语言称,在新疆“家庭因一批又一批的拘留而支离破碎。”这些显然有失公允的攻击引起了码姐的愤怒。

-------------------------------------------------------------

码姐:西方媒体看中国的眼光怎么总那么“特别”!同样是对巴黎暴恐表示慰问,其他国家都被认为是好意,只有中国政府同样的慰问就会被认为有“不可告人”的用心,这是什么标准?

解码哥:这就要先看看郭玉写了什么。郭玉在报道中写道:尽管(新疆)拜城的袭击造成众多伤亡,但跟11月13日巴黎恐袭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新疆暴力更多是由于受到无情的镇压。但她忘了,法国暴恐分子也是对法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在中东地区的政策不满,才发动了袭击的。难道这一点上两者有什么不同么?其实,归根结底,郭玉等人还是对中国政府本身有偏见,先入为主地认定中国政策不具有合理性,才会有这种显然的双重标准的论断。

码妹:那《纽约时报》的报道究竟是真的么?中国的民族政策真的在新疆造成了“民怨沸腾”的景象么?

解码哥:这在《纽约时报》的文章里就能找到答案:“大多数维吾尔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以及中产阶级,他们对反抗北京的兴趣不大,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害怕。”文中采访的一位推销员也表示,不支持新疆独立,因为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停滞,他在中亚和中东各地见到过那种状况。

文章似乎以此做了一个平衡,平衡文中对中国新疆政策的指责和所描述的新疆“民怨沸腾”的景象,但文章的题目显然才是作者的真实想法。

必须要说的是,文中很多论证其实并不成立。举一个例子,文章在试图解释北京对新疆的“高压政策”时说:在新疆,学校大都改用普通话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而不再用维吾尔语,并鼓励维族与汉族之间的通婚。我就纳闷了,这有什么不对的?在《纽约时报》所在的多民族的美国,难道学校不是以英语作为通行语言进行授课么?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要求掌握主流的语言,不也是为了公民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对新疆的要求,和对中国其他省市的要求,并无二致。

码姐:《纽约时报》还说,新疆的反恐政策给很多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不便和“威胁”,“使所有的人都成了暴恐嫌疑人”,有这么夸张吗?

解码哥:对此不能孤立地看,要看到这些政策出台的背景。由于新疆暴力恐怖活动频发,从2014年5月后进入了“严打”阶段,集中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的多项措施颁布,这当然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倒洗澡水不能连孩子一起倒掉”,并不能因此否定这些政策在防范恐怖活动上的作用。

话说回来,美国在9·11之后采取的国内安保措施,和咱们的相比,那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光着脚丫被X光透视一圈的滋味,真该让郭玉们也尝试下。

此外,认为“严打”政策激化了恐怖活动,也是倒果为因的说法,边疆问题专家许建英指出,90年代新疆的政策比较宽松,但正是这一阶段,“疆独”等分裂势力开始抬头,才有了后来的恐怖势力的渗透、壮大,到今天,已经是不管不行的局面。当然,目前的“严打”政策,只是在当前一个特殊时期的做法,并非“常态化运行”,相信未来摆脱了恐怖主义魔影的新疆,仍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乐园。(执笔/王少喆)

海外网“解码中国”栏目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