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出“好莱坞海外票仓”时代

2016-01-07 06:59:47来源:海外网
字号:

1452121322939470.jpg

《捉妖记》《夏洛特烦恼》《大圣归来》《老炮儿》……刚刚过去的2015年,沉寂多年的国产电影似乎集体迸发异彩,贡献270多亿的票房,占2015年全国总票房的六成还多。而全年总票房则突破440亿,比2014年增长48.7%。喜人的数据说明,中国电影正步入繁荣发展时期,尤其是国产影片正在强势崛起。

对于这样的成绩,有人开始思考:现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那么大,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很多消费领域需求出现持续疲软,为何偏偏电影市场如此繁荣?

我们不会忘记,自1994年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在国内上映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电影市场一度成为好莱坞最大的海外票仓,美国电影在国内几乎一上映必大卖。原因没别的,除了零星几部外,好电影我们自己拿不出手。而观众吃的是鸡蛋,才不管是哪只鸡下的。

虽说全球化下,优秀文化产品理应共享,但这不是中国电影缴械投降的借口。记得美国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好莱坞所拍的中国题材电影在国内上演时,很多人都感慨,再不努力,本民族的题材都要被外国人拍走了。

可喜的是,在这20年时间里,中国的电影工业快速补课,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大踏步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今天,之所以我们能在电影院看到这么多好看的国产电影,说明创新在持续。而创新得以持续则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分工的深入、专业化的提升,这是市场得以存在的基础。而市场化改革深入后,分工更加精致,反映到大银幕上,就是各种类型电影都有长足进步。于是,我们有了自己的探险片《寻龙诀》;自己的合家欢影片《熊出没》;自己的喜剧片《泰囧》;自己的警匪片《烈日灼心》……

其次,资金挟裹人才大量流入,给电影工业源源不断输入了血液。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种社会资本得以参与其中,各种投资主体得以分一杯羹。一个表现是:截至去年11月底,全国银幕总数接近3.1万块,城市影院超过6200家。供给端的持续给力,受益的是需求侧。

同时,长期的积累为国产电影的出新出彩提供了坚实后盾。创新不是说有了钱有了人就能实现,必须经过不断的试错、持续的碰撞,有了足够的积累才能出现。量变引发质变,虽然不是必然引发,但没有土,怎么也长不了草。正如今年黑马电影中的《大圣归来》经过了8年酝酿、3年制作才受到观众好评;而《夏洛特烦恼》的脚本也是经过了上千场舞台历练,方能在大荧幕前收得人心。

最后,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但却是在比较高的基数水平上的放缓,而我们已经进入中高收入国家,在这个阶段,文化消费是消费市场的主要特征,也是人们的主要消费趋向——2015年,中国城市影院观众人次达到12.6亿,比2014年增长51.08%。

就这样,国产电影工业在市场规律的指引下得到了提升,在中国经济的升级中得到了攀越。至于中国不再仅仅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票仓,也将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只要中国电影路走对了,就根本不在话下。

(熊建,人民日报记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