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动“货币战”的帽子戴不到中国头上

2016-03-01 06:38:3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堪称温和,挑起“货币战争”的帽子无论如何戴不到中国头上。

47a307c4gd77d8c9d0ec4&690.jpg

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G20)上海财长央行行长会议公报中,最令人关注的是这样一段话:“我们重申,汇率的过度波动和无序调整会影响经济和金融稳定。我们将就外汇市场密切讨论沟通。我们重申此前的汇率承诺,包括将避免竞争性贬值和不以竞争性目的来盯住汇率。我们将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为什么?因为这一段指出的是全球经济走向稳定、复苏的正途。

人民币贬值预期和由此而来的资本外逃压力从去年开始非常明显。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调、中国股市的震荡成为一批国家货币汇率贬值、初级产品市场连续暴跌的口实,国际上不乏指责中国挑起竞相贬值“货币战争”的声音,市场上关于人民币汇率连续大幅度贬值的预期上升,“双降”也被不少市场参与者视为可能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因素,直至今年初发酵成“索罗斯声称做空亚洲货币”风波。

然而,按年度平均汇率衡量,从1997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以及连续升值17年,从1997年的1美元兑8.2898元人民币升值到2014年的6.1428元,发生回调,只不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何况离岸市场上人民币远期汇率早已出现贬值。而且,去年人民币汇率调整发生在众多新兴市场货币和欧元、日元都已经对美元大幅度贬值的背景之下,其中欧元贬值18%,日元贬值18%,英镑贬值9%,澳大利亚元贬值23%,加元贬值18%,韩元贬值12%,俄罗斯卢布贬值40%,巴西雷亚尔贬值34%,印度卢比贬值6%,……相比之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堪称温和,挑起“货币战争”的帽子无论如何戴不到中国头上。

从较长时间跨度上看,近两年非美元货币、特别是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不过是2009—2010年间西方中央银行相继启动量化宽松政策政策的必然结果,他们的行为当时就被指为“货币战争”。笔者多次撰文提出,这场货币战争的最大冲击不在于西方中央银行放松货币供给、新兴市场资产泡沫膨胀的货币战第一阶段,而在于西方重新收紧货币政策的货币战第二阶段。近两年的货币汇率波动即使可以称作“货币战争”,这颗定时炸弹也是几年前西方中央银行埋下的。

通观全盘,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币汇率连续大幅度贬值,中国经济决策者没有挑起竞争货币贬值的动机,人民币汇率应该站稳,也必然会站稳。

经济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币汇率连续大幅度贬值,只要摆脱非理性恐慌情绪影响,就不难看清这一点。这不仅仅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别国横向比较仍然高不少,也因为中国仍然保持着货物贸易和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也保持在高位。中国财政收支和负债状况在全世界经济大国中也属于相对较好水平。

同时,在经历了1997—2015年上半年连续17年半对美元升值后(按年度平均汇率衡量),人民币汇率对美元适度贬值确实有助于缓解出口企业压力,但中国并不能指望依靠人民币贬值扩大出口。如前文所述,当前中国出口同比下降发生在全球贸易萎缩的背景之下,由于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遥遥领先的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不能指望独善其身。

新兴市场在中国外贸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中国对竞争性汇率贬值没有兴趣,因为许多新兴市场经济高度依赖初级产品,而正如半年多以来中国金融市场震荡显示的那样,中国经济利空和人民币汇率下调对初级产品出口国经济及其货币汇率是更大的利空,竞争性汇率贬值实质上等于损害中国的外需。前几年笔者就计算过,以日本、欧盟、瑞士、挪威、芬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余国家和地区列入新兴市场,则在201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对新兴市场进出口总额占56.9%;出口总额中,对新兴市场出口总额占52.3%;进口总额中,自新兴市场进口总额占61.4%。无论是进出口、出口还是进口,新兴市场在对华贸易中所占份额都超过了50%。

中国无意挑起以邻为壑的竞争性汇率贬值,但中国要求开放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这既是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自身利益所需,也是全球经济稳定、复苏所需。

(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