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通过有何意义?

2016-03-17 11:05:5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慈善活动本身,从单个个体的意义上来看是扶贫济困,从整个社会的意义上看,意味着社会财富从富裕阶层往贫困阶层的流动,而且会更精准地达到扶贫、脱贫的效果。

中国为慈善立法可谓“十年磨一剑”。3月16日,习近平签主席令公布《慈善法》,标志着中国进入依法治善新阶段。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着陆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在月球上首次留下人类的足迹。他谦逊的表达“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已成激励人类探索宇宙更多未知的经典激励语。而今,《慈善法》的正式颁布,这也是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中前行了一大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从2005年慈善法的萌芽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的“慈善元年”,中国《慈善法》从徘徊踟蹰到突然提速,说明中国在进入改革深水区的关键时刻,以法治推进改革、破解问题,已经成为常态。

据统计,2006年社会捐赠额不到100亿元,2015年已经超过1000亿元,10年增长逾10倍。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缩影,也是善良中国的成长。但其间,也经历了郭美美为典型事件的冲击,慈善事业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从近几年来有关慈善事件引发的舆情可以看出,慈善组织本身不透明的运作、亵渎慈善的行为和言论,都不被社会容忍。这种新的社会矛盾,在客观上吁请制定法律来调整。这是中国的慈善事业的一个新阶段,虽然曲折,但顽强成长!

慈善法是开门立法的结晶。在一年前的北京,春寒料峭的3月,多家慈善机构负责人、多名专家学者以及草根组织和社工机构,手拿着新鲜“出炉”的慈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带着各自不同的理念和诉求,在两天的会期里,不仅给全国人大内司委的领导提出了十分坦率而尖锐的意见,理念相左时,还差点互相拍起了桌子。先后涉及慈善的定义、税收优惠、慈善组织人才培养、慈善资产保值增值、放开公募权、慈善服务、政府监管等诸多方面。一稿,二稿乃至五稿的反复打磨,一审二审的大幅度的修改,几上几下的曲折经历,折射出的是中国法治前行的最强音。

今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在“大扶贫格局”中,慈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慈善活动本身,从单个个体的意义上来看是扶贫济困,从整个社会的意义上看,意味着社会财富从富裕阶层往贫困阶层的流动,而且会更精准地达到扶贫、脱贫的效果。“第三次分配”有助于实现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一部慈善法的颁布,有效为善良中国行为提供程序保障,极大鼓励社会各界慈善行为。这将助力中国在未来5年中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致力打造“中国软文化”,塑造全球的“中国话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内容写进全会决定为慈善开启中国加速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民族一直崇尚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慈善精神,有办义学、义仓,腊八舍粥等慈善传统。将每年9月5日定为“中华慈善日”,就是优秀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当慈善成为公民的习惯,这是文明社会应有规则。当慈善中国从法律高度彰显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基因,弘扬中国人世代相守的传统美德的时候,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时代还会遥远么?(王小鑫)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