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2016-05-16 05:49:2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回答“13个如何”时,特别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

    【学习小组按】

去年12月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点出过13个问题,(学习小组4月30日文章《【干部必读】习近平点出的这13个问题,谁来回答?》有过详细解读)。

学习小组将依次对这些问题进行尝试性解读(欢迎指正)。投稿邮箱:xuexixiaozu123@qq.com。

这13个问题是:

1,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3,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4,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

6,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

7,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如何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

9,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10,如何看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1,如何看待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

12,如何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3,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今天,我们来谈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作者张广昭,“学习小组”组员,现任职于中央机关某单位,最新出版《增强“四个意识”》一书。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他把这个过渡时期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时期。

他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对消费品的分配只能实行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即按劳分配的原则,“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

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学说,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保证是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等等。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讲话中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分析,揭示了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二,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表述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经济形态。要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必须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只有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邓小平1986年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时指出: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无产阶级政党要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必须不断厚植执政基础。这其中,物质基础极端重要。我国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解放、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正如邓小平所说,

“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

此外,计划和市场都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文明。无论是任何意识形态的国家,其经济形态都会混合市场和计划,差异无非在于处理市场和政府(计划)的关系上。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回答“13个如何”时,特别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应该说,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贫富差距现象,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是人民思想上的疙瘩。

对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过一些解释,他指出

“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端,权利就不应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但是这些弊端,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

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时期还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和平等,因为富裕的程度还会不同。社会主义时期只能消灭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不公平”现象,却不能立即消灭另一现象——“按劳”而不是“按需”分配消费品。

然而,现实中,人们关注的不是“按劳分配”造成的“不公”,而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不公”。实际上,人们对按劳分配造成的财富差异是可以接受的,他们不能接受的、甚至憎恶的是,那些依靠权力寻租、腐败、机会不公等体制机制缺陷造成的贫富差距。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认为,在边界不变的稳定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出现大量的集体行动组织或集团。这种特殊的利益组织或集团,不仅降低经济效率,而且加剧政治生活中的分歧。更为严重的是,分利集团一旦大到可以成功,就会成为排他性,尽力限制分散成员的收入和价值。分利集团在很多个国家都存在,包括英美等发达国家。然而,客观的说,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其政治经济系统里形成了一些分利集团,那些依靠权力寻租、依赖特权致富的人群,不愿意改革,不愿意牺牲一些利益,成为缩小贫富差距、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最大阻力。

邓小平在1990年就告诫全党:

“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个非人事议题的中央全会,就聚焦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相比改革开放初期的意识形态压力,现在的改革阻力在于利益。现在的改革,不是认识问题,而在于决心、担当。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知打破多少人的“奶酪”,与各种利益集团、既得利益者决战。题中之义,就是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固化的中国、一个贫富悬殊的中国、一个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人民可以期待未来几年社会主义中国的治理。

作者张广昭,系“学习小组”组员,现任职于中央机关某单位,最新出版著作《增强“四个意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4月)。

(本文为微信公号“学习小组”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学习小组专栏”)

>>>点击进入“学习小组”海外网专栏

 

责编:刘国民、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