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制造”的基因

2016-05-26 10:22:2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以客户需要为牵引,倒逼“中国制造”的品质升级。

李克强23日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时,一个班组的工人正研讨通过工艺创新提高零部件装配效率。总理说,“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其中关键是以客户为中心。要以客户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倒逼“中国制造”全面升级。

近日李克强考察东风商风车重卡新工厂时,强调,“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以客户需要为牵引,倒逼“中国制造”的品质升级。李克强总理的话无疑是当前“中国制造”的指路明灯,是对各级决策者和执政者的鞭策和警示,提出的这些要求,显然也是当前“中国制造”远未实现的目标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正成为制约“中国制造”全面升级的实现障碍。

当前“中国制造”最突出的几个“短板”。首先,一个最为致命的缺陷就是忽视客户,这正与美日欧洲等制造业高度发达先进的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制造”行业通常重营销轻服务,忽视客户这个中心主体才是拉动消费、刺激经济、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根本力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产能过剩、品质低劣,形成“低端制造全面开花,高端制造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能与国际大品牌一较高下的高品质产品少得可怜。前不久多家大型媒体集中报道一个现象,大量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过程中疯狂的抢购日本马桶并带回国内使用,一时引发国内外舆论哗然及相关学者、专家的热议。中国人疯狂抢购日本马桶为哪般?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难道连区区一马桶都生产不出来吗?经调查才发现,一切皆因品质之差。越发讲究生活品质的国人越发重视产品的质量及使用的舒适度,在这一点上日本的确比中国做的好。

其次,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就以“中日马桶上的较量”为例,中国的尴尬在于品质较差、工艺欠佳,这取决于制造者是否追求品质和卓越,是否以创新作为企业生存的根本。在这方面,德国和日本都可以为中国制造业者的老师。事实上,日本也是从德国偷师,形成了追求精致的制造水平。再譬如,最近一则新闻报道说中国的圆珠笔生产量及销售量占据世界第一,但却不得不从日本进口圆珠笔芯。表面上看,中国控制着全球圆珠笔产业链和大部分市场,但最关键的零部件生产和核心技术却牢牢的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没有核心技术,就谈不上强大的竞争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就无以完成。

让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制造”的基因。不得不说,中国几千来的文化中缺乏追求精致和卓越的文化基因,讲求“差不多”、“不求甚解”、“粗略大概”的思维惯势主导着中国人的脑袋,以致当西方先进技术产品进入腐朽的大清帝国时,沦为了“奇玩”。实际上,从几千来中西文化的命运轨迹就能看出,缺乏工匠精神是中华文明衰落的内在原因。何谓工匠精神?追求科学、追求精致、崇尚品味、追求卓越、讲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即使价值微小的产品也能做到极致,并引领时尚潮流。事实上,几千年之久的中华文明中也曾有一群人具备工匠精神,那就是墨家,从事各类工程建设和机械制造,成为传统中国文明中极为珍贵的闪光点。今天,“中国制造”要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从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者手中“虎口夺食”,就必须首先将工匠精神植入中国文化,让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制造”的基因。(伍文胥)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