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缘何总有“痛点”?

2016-06-10 17:05:4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相比于事后补救,通过集中整治、完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等举措在三个月内逐步改善来说,电视问政戳到“痛点”也就在所难免。

8日晚,西安“市民电视问政”活动第二期举行,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受“考问”。西安市食药监局局长吕强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了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网友的犀利质询。

为提升政府工作效率,解决少数部门、单位和机关干部“庸政、懒政、怠政”的问题,而建立“市民电视问政”工作制度,通过电视问政的方式,把政府工作的监督权、评判权交给民众。开诚布公、直言不讳、立行立改的确值得一赞。然让笔者疑虑的是,缘何“电视问政”总有“痛点”?为何暗访视频每每会成为直击态度蛮横、作风懒散的“杀手锏”?何时“惭愧”“痛心”“下决心”“下一步”等词汇不再成为“涉险过关”语言?而“红脸”、“出汗”与“尴尬微笑”等,又不再成为接受质询官员的真实写照?抓好食品安全不止是“亡羊补牢”说说而已?

“民以食为天”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期许。而不可否认的是食品安全监管、食品添加剂违规、食品黑作坊、保健品营销骗局、美容产品市场等乱象,一直以来都是民众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然,也诚如吕强所言“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食品安全关系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单靠一两个监督部门力量,无疑是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不可能把监管当食品安全“救命稻草”。但话又说回来,维护食品安全,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是责无旁贷,这既需要各级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严加监管、深入整顿,更需要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简单地说,政府监管部门理当成为食品质量监控的“安全阀”。

其实,食品安全问题,无疑也是当前最能引发公众危机感的话题。从瘦肉精、苏丹红,到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再到地沟油、含铝的膨化剂、饮料中的塑化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等等如是,已然成为监管体系监管漏洞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领域“硬伤”。因为在每一次媒体或者暗访曝光的背后,都存在这一领域监管比较混乱,甚至“三不管”的真空地带。而这中间往往也会隐含着一个共同的命题,那就是“事后诸葛亮”。或许,这些问题带有区域性、系统性是原因之一。那么,没有从源头做起,事先建立一套覆盖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督体系,及时对产业中的新发展进行动态跟踪,做好事前监督是否难脱干系?相比于事后补救,通过集中整治、完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等举措在三个月内逐步改善来说,电视问政戳到“痛点”也就在所难免。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好的食品,不仅是生产出来的,更是监管出来的。”平心而论,从现场民众对参与问政表现的不满意比率,及场外3.4万名网友的不满意比率来看,问政中的食药监局回答频现“惭愧”,还真是不冤。因为对于已曝光的问题,监管形同虚设,有关部门的失职,已是不争的事实。诚然,发挥社会监督重要功能,以现场播放暗访视频和观众发问方式交替进行问题曝光,固然是不可或缺。试想,食品安全监督事关人民的身体健康,如果每个食品领域都要等到先有媒体曝光,抑或是电视问政之后,才有政府部门介入监督和规范企业行为,那无疑是一种责任倒置,更是得不偿失。

痛定思痛方能知耻而后勇。食品安全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是社会道德诚信的底线,突破它会给整个社会诚信体系造成致命伤害,同时也会牵涉到地方、部门、企业、行业等诸多利益群体。在“电视问政”中找到“痛点”,并能依照不足之处,进行探讨、部署和改进,彰显了担当。但笔者以为,电视问政只是一个手段,不要等到曝光时才改进。更愿监督部门把功夫下在平时,不以问政笑脸而窃喜,不以问政的犀利己悲,切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或许到那时“痛点”会变成“笑点”。(文/鱼予)

责编: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