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7打响中国载人航天空间实验发令枪

2016-06-27 10:28:0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长征-7火箭突破的关键技术,推动了运载火箭技术的进步,也为我国后续火箭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大提高我国进入空间、利用空间的能力。

20120606171421-1794117148.jpg

2016年6月25日,我国长征-7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首飞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从而全面拉开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因为这次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4次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后续将发射天宫-2空间实验室、神舟-11载人飞船和天舟-1货运飞船。它也是中国大中型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开幕战和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第一战,为今年晚些时候长征-5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首飞打下基础。所以,长征-7首飞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对于构建我国未来空间运输体系、加快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等许多新技术,长征-7大大提高了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将我国中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由8.6吨一下提高至13.5吨,实现新的跨越,达到国外同类火箭先进水平,并且有绿色环保、成本低廉、可靠性高、能重复使用等优点,达到了同类运载火箭的国际先进水平,显著扩大了我国航天活动的舞台。它前期将执行发射货运飞船任务,后续将执行发射载人飞船的任务。通过货运飞船、主战场卫星的发射积累可靠性子样,在2020年后发射载人飞船。

另外,按照我国运载火箭的型谱规划,这次发射的长征-7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其成功发射也将带动未来其它构型火箭的研制。预计到2021年火箭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长征-7将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2、3、4系列,承担我国80%左右的发射任务。

在研制长征-7火箭期间,还攻克了包括助推器联合摇摆参与姿态控制技术、超静定捆绑技术,适应沿海发射场高热、高湿、高盐雾的自然环境防护设计技术等11项重大关键技术。这些新技术的采用提升了火箭的性能,也推动了火箭技术的进步。比如,长征-7火箭采用了“新三垂”的测发模式,各系统前端测发控设备放置在活动发射平台的前置设备间内,火箭从技术区到发射区的转场过程中,保持与技术区一样的箭地之间电、气、液路连接状态,火箭转到发射区后经过简单的功能测试就能够进入发射流程,大大缩短了发射区的工作时间。长征-7火箭突破的关键技术,推动了运载火箭技术的进步,也为我国后续火箭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大提高我国进入空间、利用空间的能力。

长征-7是我国首枚采用全数字化手段研制的火箭,没有一张图纸。它从设计到生产均采用全三维数字平台,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迈入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的大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通过采用三维无图纸设计/制造技术,打通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三维流程;广泛应用数字化手段,基于统一的三维模型实现了设计、分析、仿真、生产与总装的数字化研制新模式,建立了标准规范,为其它型号的推广应用树立了典范。基于数字模装及数字化仿真,在设计阶段提前发现大量不协调问题并得到及时解决,减小了产品报废率,缩短了研制流程。

长征-7火箭首飞是载人空间站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的发令枪,其成功确保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可以按计划开展。该火箭将在2017年4月执行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1的发射任务,并在此后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中承担了“给养补给”的重要角色。这次首飞成功为确保了天宫-2空间实验室及我国空间站货物需求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望未来,我国目前研制规模和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长征-5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首飞。该火箭将承担发射嫦娥-5月球采样返回器、空间站核心舱以及火星探测器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任务,大幅提高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对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推进和空间站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期间,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还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全面升级换代,具备更可靠、更安全、运载能力梯度更合理、任务适应能力更强的特点,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系统解决方案,发射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我国也将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全面开展空射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等更为前沿技术领域的预先研究工作,实现飞行演示验证,为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庞之浩,《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