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公投走上的“豪赌”路,含泪也要走完

2016-06-27 07:42:39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联想到中国,如果我们要成长为一个大国、强国,公民气质应该如何?国家精神应该如何?从不列颠联合王国的背影中,我们似乎能学到一些东西。

【侠客岛按】

英国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离开了欧盟,是对是错?只能留给历史去评判。

今天,侠客岛收到了一位曾经在英国访学的岛友的文章,谈了英国如何从一个帝国蜕变成小市民的国家,逐渐失去了以往的世界雄心。这种国家精神内核的萎缩也能作为英国几十年发展的一个注脚。

联想到中国,如果我们要成长为一个大国、强国,公民气质应该如何?国家精神应该如何?从不列颠联合王国的背影中,我们似乎能学到一些东西。


1.png


曾经的帝国气度

上周从埃克塞特(Exeter)回国,到伦敦乘飞机,在泰晤士河畔逗留些许时刻。尤记得,当时雨后初霁,蓝天白云,河畔游人如织。目光流连于名胜之间,同行的教授不禁感叹,“要知道,这里可是当年世界的中心啊”。教授初到英伦,内心激动,追忆起英帝国昔日雄风。我算是故地重游,前后相较,心境却大为不同。

八年前,我首次踏上英伦三岛,希冀通过对学问的研习,以及对民情风俗的感受来体察帝国的奥秘。那时候觉得,虽然日不落帝国身体早已瓦解,但精神和风韵尚存。

伦敦近海,泰晤士河每天随海潮涨落,河上运输繁忙。河流中停泊了不少帝国时代的军舰,它们改装成博物馆,或被改装成为酒店,以特殊的方式昭示着帝国的历史与荣耀。河岸遍布大大小小的纪念碑,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纪念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也与它们一起彰显着海权对这个国家的意义。座落在泰晤士河北岸的大英博物馆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出帝国的根基。这是一个宫殿,陈列着世界各地不同的文明形态。离博物馆不远的亚非学院则是一个研究机构,致力于从学问和精神上来理解非西方的文明。

从这些帝国的遗产中,我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在帝国辉煌的事功背后涌动着蓬勃的精神。那是一种外向、勇于开拓,对自然、文明充满了好奇,极力在文化上加以理解(以便在政治上加以规制)的精神。

西利爵士(Sir J. R.Seeley)曾以“英格兰的扩张”为主题,作过一系列讲座。他也尝言,英国“漫不经心地征服并殖民了半个地球”。然而,这不过是带有浪漫色彩的想象罢了。无论是对自身的理解,还是对于世界秩序的构建,英国从来都是审慎而明智的。

借助威廉·配第的论述,我们便会知道:英国如何师法荷兰,通过控制海洋、经营贸易,从一个疆域狭小的岛国发展成为世界霸主。英国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土地征服的帝国道路,也借此摆脱了来自欧陆的威胁。这条道路要求他们与世界各地通商往来,要求他们理解世界,理解各地之文明。

在英国不断扩张,成长为世界帝国的阶段,其思想文化也最为繁荣。洛克、斯密、密尔等思想家致力于从自然层面去理解经济、政治与文明。他们所在的学问传统教化着英国人,也塑造着这个民族的政治理想。我们已经无从采访那个时代的英国国民。但是,《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小说却多少能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民情。鲁滨逊这样的小人物都要依自然来理解自我,规范其生活,缔造其“王国”。帝国的气象便凝结在这样的国民和精神气度之上。

由于特殊的地缘因素,英国在欧洲的政治史上一直保持相对独立。它操弄着“均势体系”,扮演“离岸平衡手”来经营自己与欧陆之间的关系。然而,昔日英国的根基所在,是其海权、遍布世界的船队、广袤无垠的市场。孤立于分裂的欧洲实是出于精明的考虑,也是无奈之举:既然无法统一,又不能为对方吞并,那就只能维持均势。

昔日英国在欧孤立,心中却想着世界。因此,昔日的孤立不足以成为今日脱欧的理由。

如今的小市民国家

今日英国脱欧,政客蛊惑民心的理由可以凝结为一句口号——重新取得控制权(back to control)。欧陆一体化虽然存在诸多问题,却也成效显著,英国恐难以使之重陷分裂。相反,英国脱欧只会使自己面临更大的对手和更大的壁垒。所以,“重新取得控制权”就仅是对自身而言,意味着回归绝对的主权国家状态,重新获得对移民、经济等事物的绝对控制。

在会议期间,埃克塞特大学政治学系的Dario教授与我们谈起脱欧公投的事情。他明确声称这是一个错误,并告诉我们,“移民问题”是许多英国民众支持脱欧的一个重要原因。

会议结束后,我和几个中国学者穿越市区,下到埃克斯(River Exe)河谷参观。由于公投临近,在市区街道上,脱欧派非常活跃。他们或举着“投票脱离欧盟”(vote leave)的宣传牌站在路边,或在宣传台前动员,或向行人发放传单。

我拿到两张传单。一张宣扬着一个总体性的目的,写着“让我们重新成为那个繁荣、伟大、自由的国家”。另一张则较为具体,写着“渔业支持脱欧”,为英国渔业发声。其理由则包括:不列颠加入欧盟,其对渔场的控制便拱手相让,以致60%的英国渔船废置,其他欧盟国家则用英国纳税人的金钱建造新渔船,并在英国水域捕鱼。

移民和渔业问题应是脱欧派为俘获民意打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两张牌。

据FT中文网报道,最能打动选民,使其支持脱欧的话是:“只要留在欧盟,移民人数就没有上限”。商品、资本、人员的自由流动是欧盟不容商量的“三大自由”。这些选民认为,从欧陆来的移民抢占了他们的工作,挤占了他们的资源。他们却没有看到,同样是这些移民在为英国创造财富,提供服务。

英国的劳动力成本十分昂贵,这本身就说明劳动力相对匮乏的状态。

在英国留学的人多有选择自己剃头的经历,原因便是理发价钱太贵。这当然不意味着英国理发师技高一筹,而仅仅表示人力成本高昂。

我初到伦敦之时,两个多月都没有理发。最终忍无可忍,在中国城附近找了一家相对便宜的理发店。理发师不过是在推子上装好标尺,像剪草一样将我的头发推成同等长度。虽然无需高超的技艺,也无需太费力气,十镑大洋却轻易落入荷包。我记得清楚,这个理发师来自西班牙。当然,来自欧洲的移民并非都从事较低端的体力劳动,也有众多白领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贡献着自己的才智,绝非坐享其成,更难说是抢占资源。

培根曾经教导他的国人,“所有那些使异族人容易入籍归化的国家都是适于成为帝国的。”法国路易十四朝时期,天主教镇压胡各诺教派,许多技工随之逃亡他乡,英国因这些移民深深收益。今日拒绝移民,似是出于民众的意气,而非理性的思量。移民之来,当是因为本地有适宜的机会和需要,否则自然会离去,又何惧之有?英国正是善于归化外族,将法律平等授予苏格兰与爱尔兰,才有今日之联合王国。

英国立国之基础,在于归化,而非排外。

英国是岛国,渔业自然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渔业是否需要特殊的保护则是另一个问题。英国渔民也承认,有了竞争,捕捞产量增加,供应更为充足,人民随之受益,可以获得更为廉价的食物。英国渔业的正确态度不应是抱怨,而是改进措施和技艺,与他国渔船竞赛。在共享资源的框架下,他国渔船既能进入英国水域,自然英国渔船亦可进入他国的地盘。

从国家利益考虑,脱欧派的这两个理由实难成立。然而,他们却实实在在地挠到了民众的痒处——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小日子,经不住似是而非的挑逗。

欧盟对英国而言,本应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更大的可以驾驭驰骋的疆域,当然也可能是更大的荣耀。但是,在当今英国人的身上,我们难以看到过去的雄心,理解世界甚至塑造世界的意志,他们已经彻底退回到琐碎利益的营营算计当中。于此说来,脱欧公投的成功不是一次意外,而是英国精神的溃败,因为激发民众意气的理由竟然如此“市民气”,却没有一点绅士气度。

亚当·斯密曾经批评重商主义下的英国是个杂货铺主的国家,此时的英国则沦落为一个“小市民的国度”。

公投的“潘多拉魔盒”

这个国家曾具有强大的精英政治和保守主义传统,如今却摇身一变,落入激进的“公投”迷梦。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继去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之后,执政党和首相再一次将决定国家命运和未来的权柄交给了民众。是否脱离欧盟取决于全民公投的决定。在政治家作出如此决定的时刻,他便放弃了照管国家的责任,也开启了政治上的“潘多拉魔盒”。

英国脱离欧盟已属不智,而采取全民公投的方式脱离则埋下了更多变数。卡梅伦连续两次诉诸“公投”来决定国家命运,因此种下的危机苦果恐怕是引咎辞职难以解决的。

公投之后,苏格兰虽然选择留在联合王国,但在法理上种下的分裂危机可能会在多年之后爆发。

卡梅伦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合并比喻成婚姻,苏格兰独立则喻为离婚。卡梅伦的煽情腔调有辱婚姻的本义:没有哪一方可以单独决定离婚,因为家庭是高于个人的更大的共同体。这次仍有人将英国脱欧公投比喻为“离婚”,但这依然不准确。英国当然有权自主决定撤出,因为它仍享有完整的主权,它也从未完全将自己交付给欧盟。正因为此,它与欧盟从未有过婚姻,顶多不过是谈了一场较长时间的恋爱罢了。

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事件?它是民粹主义狂欢吗?恐怕不仅限于如此。由此事件体现出来的危机甚至更为严重——它是特定精神状态的体现。它更像是政治家和民众共同演出一场闹剧。政治家折断了古老的议会主权传统,也放弃了自己教育民众,照管国家的责任。在公投的时刻,我们只看到了激进、充满意气的大众,却没有看到作为整体的“国家”(commonwealth)。在公投面前,这个国家的政治意识也随之溃败了。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说公投刚结束才一天,一些选择退欧的民众变开始后悔。Google的搜索记录上,很多英国人开始搜寻为何脱欧的理由,使得有关欧盟话题的搜索量激增。

英国人会后悔吗?公投就像是对未来下的一场豪赌,脱欧的效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才会彻底显现。套用一句话:自己选择的道路,含泪也要走完。

文/康子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

(本文为“侠客岛”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侠客岛专栏”)

“侠客岛”是以解析时局政局见长的微信公号。关于反腐及其它热点话题,侠客岛还有更多精彩分析。敬请关注。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