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原创评论 >

杭州G20峰会不是一场“清谈会”

——杭州G20峰会系列解读(三)

海外网 2016-09-02 06:56:13

随着G20杭州峰会的临近,国外媒体对于这次峰会的报道也开始多了起来。这其中,一些经济类媒体指出了本届G20中国面临的挑战,如西方国家要求中国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在解码哥看来,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不过,另一些外媒的报道,就让人感觉根本没有说在点上,有盲人摸象之嫌。

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一篇《G20峰会:谁来承担改革的代价?》的文章中,作者认为有三个议题会成为杭州峰会的热点:西方国家日益高涨的“反全球化”浪潮、中国如何应对“产能过剩”的批评、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的风险。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作者开出的药方与中国政府是一样的,那就是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结构性改革,但作者提醒,目前执行的“逆周期”刺激政策如果过度,可能导致结构性改革走形,成为“四不像”。

无独有偶,《日本经济新闻》网站《中国在G20力推“结构性改革”》的文章也指出,从24日闭幕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中国将脱胎于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结构性改革”作为G20的主要议题,而欧美各国则强烈要求中国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问题,这一问题还被写进了中国同意的会议联合公报。文章还提到,由于失业率上升等因素,该问题在欧美国家正在被逐渐政治化。

可以看到,对于钢铁等产能过剩这一“老大难”问题,中国没有回避。作为这一问题的“第一受害方”,中国承受着钢铁产能过剩带来的巨大资源、能源浪费和空气污染,有着比西方国家更切肤的“痛”。但出于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的考量,这种产能的削减又不能过于“雷厉风行”,必须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接盘”的过程中逐步退出。说到底,就是个打“时间差”的问题。“治大国如烹小鲜”,翻动过快,鱼肉就会碎掉。

那么,为什么不尽快进行结构性改革,用“高大上美”的“新经济”替代“傻大黑粗”的“旧经济”呢?答案就是时间问题。相比于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给经济打“兴奋剂”,伤筋动骨的结构性改革“手术”显然更加复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提出要“制造业回归”,改变金融虚拟经济一家独大的畸形状态,可时至今日,美国国内制造业雇佣的劳动者只占劳动者总数的8%——“结构性改革”远没有到位。而另一个经济大国日本的情况是,安倍首相上台时,提出的“安倍经济学”三支箭之中,短期经济刺激措施的前两只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唯独是结构性改革这一只箭,始终是“箭在弦上”就是发不出来。由此可见,推动结构性改革之不易,更非短期之功。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已在路上。与美、日回归制造业的思路不同,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发展互联网等新经济形态,并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路子。我们仅仅从新闻中就可以看到,占据经济新闻头条的,是滴滴、优步合并,腾讯公司市值超越阿里、百度成为中国最大科技公司这样的消息。就连互联网新经济的发祥地、互联网基础创新的领军者——美国的一些媒体,也认为中国在一些应用型创新方面,走在了美国前面。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向国际产业分工的链条上端进步,结构性改革的前景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相比以上那些比较中肯的建议,有些外媒的评论就有点不客观了。比如《纽约时报》在评价G20只是一个“清谈俱乐部”的同时,用美国G20专家的话称杭州峰会“首先是、也最终是关于场面,为了证明他们能组织大型国际会议”。这不免就太小看中国了。中国早已不是一些美国人印象中脑后挂着辫子、出门要坐马车的国家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已经举办了不计其数的“大型国际会议”,甚至到了一度需要专门下文减少各地举办国际会议的地步。这位专家大概也忘了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了。这种搞不清状况的言论,我们听过一笑也就罢了。

中国承办的杭州G20峰会不是清谈会。不同于“反全球化”风潮日益激烈的欧美国家,中国能有今天的经济成就,正是在全球自由贸易的“春风”吹拂之下,用辛勤的劳动取得的。一个开放、健康、稳定、增长的世界经济,符合中国的最大利益,中国对此的支持也是真诚而坚定的。

中国也有能力推动G20主导的结构性改革。不同于此前主办会议的一些小国和自身增长乏力的发达国家,中国在金融危机后贡献了世界经济增长的40%,至今仍是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国内结构性改革实践、“一带一路”战略,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套可供借鉴、参与的方案,以及中国为此能提供的一系列实际支持。本次峰会,中国邀请了史上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与会,对于它们来说,中国改革、发展的经验无疑是值得汲取和参考的。若说G20杭州峰会会成为另一场“清谈会”,先问问他们:能答应么?(文/王少喆)

海外网“解码中国”栏目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书央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