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解决不了台湾经济之困

—— 一论台湾“新南向政策”

2016-09-08 06:37:5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台湾当局发展多边经贸关系,并非不可行,但关键是看其是否以强化台湾经济发展根基为出发点。

1473288134118967.jpg

9月5日,台湾行政机构正式通过并公布了“新南向政策推动计划”,媒体认为,这标志着该政策进入了实际推动阶段,但能否看到成效,却仍然在未定之天。

“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2015年9月在民进党党庆时举办的宴会上首次提出的,其后并将其打造成自己政策纲领的新亮点。今年,蔡英文上任后不久,即在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下设了“新南向政策办公室”,并于8月16日召开对外经贸战略会谈,通过了相关政策纲领。到现在公布“推动计划”,最终完成了政策具体化过程,确定由台湾“经济部”下设的经贸谈判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与执行。

“新南向政策”之得名,是相对于1990年代初李登辉时期的“南向政策”与2000年后陈水扁时期再度推动的“南向政策”而言。台湾当局宣称,该政策有三项创新点:一是对象范围大为扩展,从单一的东南亚地区扩大到南亚印度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共包括18个国家;二是从单纯强调对外投资到以“多元”、“双向”为内容,重视双向的经贸合作、人才交流与资源共享;三是突出长期,互惠,多层次、多领域的行动。

单就台湾当局公布诸项文件的文字看,其内容可谓洋洋洒洒,“合作互惠”充斥其间,比起过去的“南向政策”确实多了些可操作性,似乎增加了可行性,但对明了台湾当前政经困境与蔡英文当局背后算计的有识之士来说,所有这一切仍像是空中楼阁。

台湾当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政经困境。民进党虽然已经掌握了台湾“立法院”多数席次,实现了全面执政,但岛内社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并未得到缓解,经济进入减速期,支撑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不断流失,发展环境日益恶化,内外经济条件趋于不利。与此同时,社会保险与退休保障制度的危机加重,未来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蔡英文当局上台百日,不满意度已直逼40%,显示出民众对其政策的认同度正急剧下降。对此,蔡英文理应制订切实有效的短中期政策,解决岛内社会中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满足民众需要,同时协助民众逐步调整心态,缩小民众期待与经济发展现实的落差。

而“新南向政策”说穿了,仍是民进党一贯宣扬的分散与大陆经济关系的思路,作为其对外经济政策核心──强化与美日经济联系──的配套与延伸,其理论依据就是与这18个国家结成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从而与欧美及日本形成经济合作圈,为台湾经济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这种思路必将遇到现实条件的挑战。一是大陆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龙头,其发展现况与潜力远远优于这18个国家。对台湾来说,大陆具有同文同种的优势,并且已经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与投资地,30多年来交往累积的成果,特别是近8年来建立起来的经贸合作机制化成果,更非他国所能轻易取代,即使能够替代,其成本也是当前面临发展困境的台湾所无法承受的。

二是这18个国家与台湾在经济互补空间上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其中主要亮点除东盟6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与越南)外,就是印度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发展刚刚起步,基础条件与大陆相比,差距很大,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和台湾经济互补性并不大,东盟6国近8年吸纳台湾出口与投资增长较快,但继续增长的空间也已不大。上半年,台塑越南钢厂被当地以污染海水为由课以巨额罚金,无疑将延长台商后续投资的犹豫期。

三是东盟国家早与大陆已经建立了自贸区,大陆早就承诺在坚持“九二共识”前提下,协助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而台湾当局的“新南向政策”虽然也在文字上提到与大陆经贸合作,声称两者“并行不悖”,但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已经使得两岸继续加强经贸合作成为不可能,本质上仍是试图绕开大陆自搞一套。但以台湾一岛之力,欲协调东南亚及南亚18国的不同利益需求,无疑将会遭遇重重困难,难有成功机会。

从更长远的角度观察,台湾当局发展多边经贸关系,并非不可行,但关键是看其是否以强化台湾经济发展根基为出发点。如果只是出于一党之私,肆意否认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图谋遂行其党纲,不惜造成台湾经济错失发展良机,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甚至将其引向错误方向,那么其政策必将处处受制,最终得不偿失。

(胡石青,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