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最多“第一”的中国-东盟如何前行

2016-09-08 11:05:4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中国与东盟关系取得如此多的成果实属不易,但在许多方面仍需要实现突破。

1473304337752472.jpg

第19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

2016年9月7日,第19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高度和新起点。在东盟建成共同体元年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生效之际,中国与东盟关系行稳致远,既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大成就,也显示出双方建立致力于和平与繁荣战略伙伴关系已经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东盟官方网站上看,中国与东盟达成的三个政策文件《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联合声明》、《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在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是本届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最早上网的共识性成果,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稳健性、重要性和成熟度。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峰会上的发言所显示的那样,在东盟对话伙伴中,中国是与东盟关系拥有最多“第一”的国家。这显示出中国高度重视与东盟的关系,也反映出双方对合作都具有广泛的共识和兴趣,更容易达成相向而行的建设性成果。当然,中国的政策主张也得到了其他东盟对话伙伴的效仿,成就了东盟成为地区合作中的中心地位。

政治安全关系往往是国际关系中最难以实现突破,也是各方最希望取得积极进展的领域。许多新闻媒体的报道也容易将关注点放在诸如南海问题等地区热点上。然而,作为一个合作导向性的地区多边论坛,达成的联合声明往往是各方已经取得的共识。存在的分歧通常不会形成在最终文件里,而是处于相关方继续讨论的进程中。从本次纪念峰会达成的涉及南海问题的两项成果来看,标题显得尤为微妙,体现的都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而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取得的成果,显示出东盟国家才是南海问题的相关方,而东盟并不是南海问题的一方,反映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经济合作关系才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重头戏,也是维持和不断发展双方关系的粘合剂与推进器。作为第一个与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的国家,中国不仅升级了自贸协议,取得了令东盟其他对话伙伴都羡慕的成果,而且利用本次峰会签署了《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特别强调双方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提供必要的相互支持,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中国在2010年开始与东盟老成员国落实自贸区后,在2015年也开始与其新成员国逐步启动落实进程,对促进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依然保持着健康发展,以及东亚地区成为全球经济重心之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人文合作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关系中最不显山露水,但却是双方最值得称道的领域之一。中国驻东盟大使徐步表示,“下一步双方要将人文交流打造为第三个支柱,通过更广泛的民间往来,夯实双方友好的社会基础。”中国与东盟国家具有传统友谊和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更容易理解对方,建立认同和信任,但仍需要建立机制性的合作框架,制定更具融合性的行动计划,实现以共生共容为导向的命运共同体。从东盟建设社会文化共同体的过程来看,也经历了较长时期,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产生了评估建设成效的记分卡制度,以及提出了展望后共同体时代的2025年蓝图。中国可以和东盟在这些方面进行战略对话,更方便地促进中国与东盟“民心相通”。

中国与东盟关系取得如此多的成果实属不易,但在许多方面仍需要实现突破。中方希望与东盟国家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但目前仍处于继续探讨商签进程中,尚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方面仍面临着重重压力,本次峰会所达成的文件是各方多次磋商所形成的成果。一些东盟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后的战略走向仍存在着深深地忧虑,担心中国会成为另一个霸权国家,引发地区形势的持续紧张。对此,中国仍需要通过各种场合都承诺将对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让东盟国家更有信心与中国开展合作。东盟国家都是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也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但由于东盟国家在落实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时更多是自主行为,双方在中国与东盟的整体层次上的战略对接,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当然,中国与东盟关系走到今天,已经经历了25年,体现了双方的行事原则和行为规范。中国与东盟关系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才能稳健前行。在纪念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在分享蛋糕时,会深刻理会,只有认真品尝,才能感受蛋糕的美味,也才能体现蛋糕的真正价值。中国与东盟已经建立起牢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在从“睦邻友好”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时刻,双方都需要将一切工作真正地落在实处,才能让各国和各国人民分享到务实性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正如《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强调“鼓励发挥智库、学术伙伴等研究机构的积极作用”一样,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任何力量都不能缺席这场盛宴。

(周士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大国外交室主任,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