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烧钱”的日子到头了?

2016-10-14 06:53:5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羊毛出在羊身上,在用户积累到一定量级,逐渐稳定的时候,支付宝自然希望由用户分担一部分的费用了。

继腾讯微信之后,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也开始对提现业务收费,两大使用率最高的第三方支付渠道相继结束“免费大餐”。而此前不久,国内互联网打车领域的霸主“滴滴”在合并优步(中国)之后也结束“烧钱”,开始涨价。这一系列事件,是否显示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始结束“跑马圈地”的“烧钱”阶段,开始“收割”用户了?

讲真,支付宝对取现业务收费并非难以理解。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为广大用户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成本的降低,但无论是“扫码支付”这样的自有业务,还是要与银行发生关系的“银行卡间转账”之类业务,支付宝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后者大概还要向银行付一笔费用。此前,为了积累用户,这笔费用实际上是由支付宝“默默”买单了。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在用户积累到一定量级,逐渐稳定的时候,支付宝自然希望由用户分担一部分的费用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微信、支付宝们开始对提现收费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银行却开始对转账业务免费了,而之前这可是银行的一项不小的收入来源,也是当初“群众”们把钱从银行转到支付宝们的一个重要原因。银行对支付宝们“有样学样”,显然是面对互联网企业“攻势”下的无奈之举,希望以此赢得部分用户的“回头”,可当他们回头一看,作为自己模仿对象的支付宝们居然又开始收费了,不知心中是何感想。

对于滴滴、支付宝开始“收割”用户的做法是否会成为“常态”,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向海外网表示,还不能说互联网企业都结束了“烧钱”,不同行业做法不同。在一些新的行业,企业为了获取用户,还会继续采用“烧钱”的做法。而像滴滴、支付宝这样,业务已经比较稳定,市场份额也比较大的企业,在它们提供的服务标准化之后,如果考虑到用户能“忍受”收费的话,才会“开镰”,否则还不会收费。

另一方面,腾讯、阿里、滴滴等互联网巨头们在各自行业内的支配地位,确实引起了忧虑。

在国内互联网领域,一直有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一统天下”的说法,由于这三家巨头掌握了庞大的资金,往往一些新创企业很快会面临着它们的收购要求,BAT也会迅速模仿一些新产生的商业模式,并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取得竞争优势,这引发了对BAT在进行不公平竞争,“大树之下,寸草不生”的指责。

垄断往往带来压制创新、抬高价格等负面效应,这也是反垄断在20世纪成为各国政府监管一个重要任务的原因。当年美国政府依据反垄断法,多次拆分、限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业务,避免后者形成垄断地位。今天,中国互联网公司在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高度垄断地位,有些甚至已经令我们习而不察,一个例子就是,腾讯公司的QQ、微信两项产品,几乎垄断了中国所有的即时通信业务。对于这些企业应该如何监管,如何避免它们利用自己的独占地位谋取“暴利”、甚而是“作恶”,是我们必须开始认真考虑的事情。

支付宝开始对提现业务收费,和此前滴滴出行的涨价,本身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在其中,但其背后体现的一些重要变化,恐怕是不得不注意的。

(执笔/王少喆)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