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大国需要培育信任

2016-10-26 13:23:07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中国没有拟定一套战略来挑战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但这个秩序至少在政治和军事上不容纳中国,让中国很难认同和支持。中国有效地实现着自己的目标,对现行国际秩序框架应该是感到舒适的,但我们认为秩序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纵观历史,信任一向是大国关系中的稀缺产品。当今世界虽然人类有了很多进步,但缺乏信任仍是大国合作的主要障碍。例如俄美之间,在冷战结束25年之际,很难说相互比过去更加信任多少。

  中美关系也常受到信任问题困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与美国建立起广泛的经济合作关系。但最近在南海问题上发生的摩擦让彼此的战略矛盾凸显,让许多中国人意识到,尽管我们与美国已是不可分割的经贸伙伴,但在安全问题上两国还远不是伙伴。

  中国人需要重新审视,美国宣称要继续领导百年的世界秩序,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美方要维系的是它独享领导权的“世界秩序”,在政治上秉持美式价值观,排斥其他意识形态;在安全上维护美国的军事同盟体系,不顾及同盟之外国家的安全需求。

  在经济上界限不那么分明,这个秩序一方面推崇美元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激励了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全面敞开。现在在全球治理方面,联合国及相关机构和G20等体系发挥更多作用。

  中国没有拟定一套战略来挑战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但这个秩序至少在政治和军事上不容纳中国,让中国很难认同和支持。

  那么,美国能做出调整吗?我与很多美国学者交流,答案都是否定的。我记得问过米尔斯海默教授,他给否定答案的同时继而又说中国“要么屈服,要么挑战。”他认为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谋求取代美国领导地位,美国必须应对。

  中华民族当然不会屈从于任何国家,不仅是中国,其他新兴国家,例如俄罗斯、印度,也不会屈从。那么,这是非黑即白的选题吗?是否大国力量变化了就必然发生权力争斗,进而跌入“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人认同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申明,中国“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希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可以注意到,中方使用的词是“国际秩序”,我们参与了它的创建和运作,是支持者和受益者。这个秩序与美国主张的“世界秩序”有重叠,但相互并不完全容纳。

  今天的世界早已摆脱了大国集团政治的漩涡,世界的主题转向了发展与合作。全球化的大潮带动世界市场、资金、技术乃至资源在全世界更加自由地流动,中国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不仅中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极大地得益于世界大规模的经济增长。过去二十几年,世界经济规模增长了两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1.4%。

  中国有效地实现着自己的目标,对现行国际秩序框架应该是感到舒适的,但我们认为秩序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全球化已经彻底改变了世界的场景,无论目前存在的秩序是怎样的,显然都不足以为所有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有时甚至导致更多困难。

  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多元而又复杂。例如,大国干预的做法激起更多矛盾,甚至向其他地区外溢,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国家陷入动荡,恐怖主义乘虚而入,人民流离失所,教训是深刻的。

  全球化也暴露出缺乏治理的弊端,发展和财富的分配不均衡,资本的流动缺乏管理,区域一体化出现退潮。这意味着,初始阶段的全球化需要升级,现行国际秩序需要改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但变革应该是渐进的。

  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新型全球伙伴关系”。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培育新的增长空间,用发展促进合作、繁荣和安全,这个倡议正在积蓄活力。俄罗斯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也是同方向的。目前美国似乎有些疑虑,将来若参与其中也能找到合作机会。

  如果存在一个共同秩序,那么它应该是更具包容性的秩序理念和构架,最大限度容纳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各种支柱和环节,提供一个大家都能舒适于其中的“屋顶”。当然,这需要大国建立信任,也许听起来有些理想主义,但是毕竟许多国家都已经在开展合作以应对挑战,这个过程就能培养合作习惯,从而逐步培育起信任。(作者是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本文基于作者在俄罗斯瓦尔代论坛的演讲)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