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四年三访凸显中拉关系“不一般”

——习近平拉美行系列解读(一)

2016-11-17 07:05:3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中国与拉美各自拥有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正是双方开展经贸合作的动力。

2013060418542796968.jpg

资料图: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到访拉美(图源:新华网)

11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开始对厄瓜多尔、秘鲁、智利三国的国事访问。这是习主席四年内第三次访问拉美。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访问往往体现了两国关系的密切程度。习近平主席的这一次拉美之行也充分说明,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非同一般。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拉关系的发展水平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在政治上,双方的战略共识不断加强,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拥有相同或相似的立场。中国还与多个拉美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人文交流领域,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已拓展到文化、体育、旅游、青年、妇女、学术、新闻和医疗等领域。毫无疑问,中拉关系正处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的最佳时期。

如果说政治关系和人文交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双边经贸关系则是实实在在的互利双赢。诚然,中国与拉美相隔重洋,在政治和社会制度、语言、文化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双边经贸关系依然在稳步推进。中国已成为许多拉美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在拉美的投资也在不断扩大。

中国对拉美经济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促使拉美国家获得更多的出口收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从而提升了世界市场上多种多样的初级产品的价格。这使严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拉美国家受益匪浅。二是弥补了拉美的资本积累的不足。一方面,拉美的资本储蓄能力较弱,投资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化,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正在随之壮大。近几年,中国对拉美的投资稳步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拉美国家投资能力的虚弱。

在未来中拉关系的发展中,拉美对中国还有更多的期待,其中主要的就是希望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

许多拉美人认为,中国过多地进口其初级产品,导致拉美经济出现了所谓“再第一产业化”或“再大宗商品化”。换言之,中国对拉美初级产品的巨大需求导致拉美的产业结构长期依赖于第一产业,从而延缓了该地区提升产业结构的进程。

这一指责是欠妥的。众所周知,双边经贸关系的推进必须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为基础。中国的制造业能力强,同时需要进口大量自然资源,以维系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拉美的比较优势在于其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制造业能力较弱。中国与拉美各自拥有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正是双方开展经贸合作的动力。

当然,中国也希望在拉美扩大投资。早在2014年7月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中,习近平主席就提出,中国与拉美将以“三大引擎”(即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双方的务实合作。他还表示,双方应该扩大相互投资,促进投资多元化,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生产性领域。

近几年中国在拉美的投资稳步上升。许多投资项目已在给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实现了“双丰收”。然而,拉美地区强有力的经济民族主义、不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居高不下的犯罪率、落后的基础设施、接连不断的罢工以及多变的政府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国投资者进入拉美的积极性。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拉美国家需要进一步改善其投资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国家风险”。

令人欣慰的是,拉美国家已认识到改善其投资环境的必要性,并已开始为之而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随着拉美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企业将更加重视拉美的投资机遇。中国能够满足拉美的期望,中拉关系的前景也是美好的。

(江时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