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增速放缓,中国电商接下来怎么玩?

2016-11-28 06:40:1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作为“弯道超车”的一项战略,中国对电子商务在内的互联网产业发展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

近日,来自海外的“黑色星期五”成为各大商家促销的噱头。解码哥是不参与这些“人造节”的,不过,其中体现的目前国内商业领域的一些动向却值得注意。

相比“双11”,国内消费者对“黑色星期五”较为陌生。它指的是美国商场的圣诞促销日,一般落在感恩节之后的周五这一天。根据全美零售联盟的预测,今年感恩节周末预计将会有1.374亿消费者在网络上或实体店购物。不过,在网络购物、提前假日购物等因素的冲击下,今年“黑五”的客流量将比去年下滑3.5%,而这种下滑已经持续数年。

与此同时,大洋另一侧,中国的零售业却正在在悄然发生着另一种变化。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的报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中国的网购增速正在放缓,而一些科技企业正在将目光重新转向实体店。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中国网上零售额3.4651万亿元,增速为26.1%。从2014年的49.7%,到2015年的33.3%,这三年电商增速一路下滑。一直高速增长的电商,终于开始显露出一丝“疲态”。另一方面,早在去年,阿里巴巴投资46亿美元,取得实体零售巨头苏宁20%股份,双方加强渠道合作。而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也在扩大其实体店的数量,满足消费者寻求优质购物体验的需求。电商从线上“走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零售业正在发生的这一最新变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

中国电子商务崛起并不算早,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却后来居上,在短时期内呈“爆炸式”增长,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在规模上超过了作为“老师”的美国。而且,在今天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电商依然是传统零售业的一种补充。直到2010年,其零售额仍不及沃尔玛一家,比整个零售行业相比更是“九牛一毛”。但在中国,电商已经把线下零售业打得“奄奄一息”,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这种不同,有多种原因,包括电商在两地发展之初的环境不同等。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弯道超车”的一项战略,中国对电子商务在内的互联网产业发展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由于中国零售业还存在着各种行政干预过多等因素,使得流通环节的“消耗”一直偏高,商品流通成本高于发达国家。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受扶持的产业,在工商行政管理、税收等方面都享受了优惠待遇。可以说,电商面对的是一个“一只手被绑在身后”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电商明显具有价格优势,自然赢得了消费者的“欢心”。而在很多发达国家,线上和线下零售商面临的税收等成本则是一致的。

不过,电商的这种“野蛮生长”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对传统零售业的不公平竞争,也很难持久。随着电子商务的壮大,国家对于规范电商,让其承担相应义务的要求必然将加强。此前,要求电商按普通零售业纳税的呼声已经有很多,未来这将是一个趋势。

另一方面,适应经济形势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出的“互联网+”、“互联网改造传统经济”的方针,将是未来一个阶段指引互联网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南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线下零售业的“复兴”和线上、线下零售业的结合,也就是“阿里巴巴+苏宁”模式,将成为发展的重点。正如11月2日,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张勇在财报会议上表示的那样,与零售运营结合在一起,将是电子商务最大的机会。面对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变化,部分敏感的企业家已经嗅到了变革的气息。

同时,从消费层次升级的角度看,实体零售业的“复兴”也有着必然性。在人均收入较低的阶段,消费者对于价格差别极其敏感,“哪儿便宜买哪儿”,电商自然具有优势。但在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品质、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体验”开始成为消费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以往靠“低价”取胜的电商就开始暴露售卖方式单薄的弱点了。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在购买用途比较复杂、价格较高的商品时,很多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售前、售后服务更完善的线下商家。

其实,不仅仅是在中国,“体验式消费”正在全世界成为新锐。在零售业高度发达的日本,零售业受到的电商冲击就不明显,而业者也提出了为消费者提供儿童游艺等设施,让顾客产生“顺便买些东西”这样的理念。而在北京等中国大城市里,大型商场也越来越成为年轻人聚会、娱乐的场所,购物则成为这个过程中的“附加品”。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升级、国家政策引导和消费者需求本身的提升,实体零售业正在迎来“复兴”,但这次,并不是要取代电商,而是要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真正实现“互联网改造传统经济”这一目标。(执笔/海外网评论员 王少喆)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