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谁说的算?

2016-12-09 13:42: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美欧日不愿认定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是不愿放弃拿这张牌制衡中国。

QQ图片20161209134709.png

世界贸易组织 组织标识

【编者按】

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周年的日子。然而就在这节骨眼上,传来了日本等国不准备依照承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声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了这么多年,难道白搞了?这是要闹哪样?

------------------------------------

12月8日,日本经济产业省正式宣布,关于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的地位,已决定正式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日本将维持“反倾销税”机制。而在此前,欧盟、美国也都传出不准备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声音。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根据中国当年加入世贸组织的协定,中国应当在加入15年后自动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简单的说,如果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美日等其他国家就必须按照商品在中国的价格,而不是“替代国”,来确定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是否“低于市场价格”,这使得中国商品被确定为“倾销”的难度加大。

不公平的是,美日等国可以选择“替代国”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但反过来,中国却不能这么做。

那么,美日等国确定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客观么?并没有。

在欧盟和美国认定的乌克兰、俄罗斯、印度等“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中,有些是从九十年代之后才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型的国家,有的至今为止都还保有很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在彻底推行市场经济方面,很多还需要向中国学习。可就是这些国家,都已经获得了“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可。

其实,任何国家的政策中都不免有一些不那么“市场经济”的因素,而对是否“市场经济国家”的定性,标准则没那么明确。欧美日等国自己,也在实践中长期对国内的农业和农民进行补贴,这些农产品正是在这种“呵护”下漂洋过海占领了世界市场,这当然不是什么“市场经济行为”,可在他们自己看来,“这都不是事儿”。

从本质上看,美欧日不愿认定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是不愿放弃拿这张牌制衡中国。而金融危机之后沉渣泛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加剧了各国国内对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的“敌意”,从而使得各国政府甘愿冒“不守承诺”和中国贸易报复的危险,拒绝依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在经济危机和危机之后,采取各种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工业的做法,在世界经济史上比比皆是。最有名的,大概要属二战前、30年代“大萧条”时期那次各国“以邻为壑”的做法。今天西方国家拒绝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做法,只不过是为这部“贸易保护史”增加一点新的史料罢了。而那次危机中各国短视的做法,被认为对大战的爆发具有重要作用,这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

西方国家有意拒绝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做法,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跨国企业已经十分普遍的今天,对产自中国的商品进行贸易壁垒的办法,很可能也将伤及自身。《华尔街日报》网站12月6日的报道就指出,像德国宝马、法国标致这样的欧洲汽车公司,都把一部分生产业务外包到中国,欧盟对产自中国的中间产品征收更高关税,他们就会因此受到打击。在中国运营的欧洲公司就认为,摩擦对各方都不利,应避免强硬的单边措施。

也有专家认为,暂时不加入“市场经济国家俱乐部”并没那么糟。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专家刘志勤认为,过去的十五年,中国没有“市场经济地位”的光环,也取得了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巨大成就,而俄罗斯、日本作为“市场经济俱乐部”的一员,也还是免不了被欧美国家在贸易问题上“修理”。“市场经济地位”对于中国确实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如果这种“资格”的取得需要获得过高的代价,并不值得。相比于纠结于“市场地位”的争议上,中国更应该做的是,集中精力,做好贸易体制改革,促进“一带一路”等战略方针在“走出去”方面的引领作用,继续在国际贸易交流中壮大自己。

相信有一天,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将不再成为一个问题。(整理/王少喆)

(参考环球时报、“侠客岛”公号等报道)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贾兆恒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