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时代的战略不安全感

2017-01-03 07:18:10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理想的地缘政治答案是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建立某种三边联系,使得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与中国和美国都建立更好的关系。

  编者按:国际社会在错愕中走过了2016年,2017年仍充满不确定性。今天的世界很可能是冷战结束以来共识最少的,误解、刚愎自用比比皆是。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推出“国际争鸣”栏目,邀请中外知名学者撰文发声,他们的观点不仅多元,有时甚至与我们的看法对立。所有这些文章都不代表本报立场。我们希望这种呈现能够得到理解,产生建设性。

  自从大约70年前上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和平就一直靠核弹威胁维持着。因其具有独一无二和单方面毁灭世界的能力,核弹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政治现实。不过,随着更多国家发展出类似的破坏能力,它对维持全球稳定的作用下降。

  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持续了不到十年,震慑作用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减弱了。尽管如此,美国拥有核武器这个现实,仍足以有效对抗了20世纪40年代苏联为迫使美国从柏林撤军而实施的地面封锁;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又成功使苏联撤除了其在古巴部署的核导弹。

  不过,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解决与其说是单边胜利,不如说是两个超级大国由于相互威胁和为在政治上保全面子而彼此妥协的结果。美国除了不得不公开承诺绝不入侵古巴,还在私底下同意从土耳其撤走“木星”导弹。

  事实上,在核武器被引入国际事务20多年后,美国不得不越来越多地顾及苏联的关切,因为核武器虽然的确对维护和平有所贡献,但它们在引发战争方面具备同等潜力。无论如何,冷战初期美苏对核武器准专有性的占有,赋予了这两个超级大国在分担全球责任时的独特地位。在这种责任下,双方都了解对方,都不愿制造可能引起双方共同灾难的对抗。

  再往后,大国之间持续不断的意志较量危害了全球稳定,但并没有导致需要动用核武器。而美国因对核武器不再拥有战略垄断,开始寻求从别处制造优势,尤其是与邓小平领导下的共产主义中国开展和平合作。20世纪80年代,美中两国甚至心照不宣地联手,增加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成本,最终让侵略徒劳无益,但又一点也没制造滑向核战争的危险。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全球力量基本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美国和俄罗斯仍是主要对手,但拥有较少数量核武器的中国正在远东日益壮大起来。尽管中美关系没有发展成广泛性的同盟,但有选择地、有时是秘密地进行一些合作成为两国的特征之一。

  因此,全球力量格局中的三个主要利益攸关方都不太倾向于诉诸核挑衅。但是如果美国、中国和俄罗斯要想避免根本性的冲突,就必须让谨慎和合作主导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俄罗斯来说,地区局势变得愈发艰难。非俄罗斯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现在都公开强调自己的国家独立,拒绝加入任何可能唤起对前苏联回忆的体系。中亚地区的前加盟共和国——大部分都信仰伊斯兰教,决心将最初的名义上的独立,转化为真正的国家地位。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样的斯拉夫和信奉俄罗斯东正教的国家也怀抱这种强烈愿望,都寻求独立的国家地位,拥有属于本国的国旗、武装部队,并与欧洲建立更密切的联系。

  同时,中国为了打开通往欧洲的商业通道而对中亚进行的战略渗透,也会使俄罗斯对前苏联时期东部区域的经济控制大为减弱。中俄因历史宿怨而对对方意图有所猜疑,但目前的中俄关系为北京暂时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选项。然而中国在中亚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仍使莫斯科有点不安,让沿线国家缓步推进中国这项旨在通往欧洲的商业拓展规划。

  长远来看,最让俄罗斯担心的兆头可能是中国一些人心中不断增强的愿望,即收回19世纪中期被沙俄用武力夺走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广袤土地。亚洲东端这片遥远而荒无人烟的地方,有可能成为中国重塑地缘政治的愿景中的远期焦点。无论如何,俄罗斯和中美两国的关系都在变得愈发复杂,这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它的长远抱负。只有打消大陆霸权念头,最终将自己变成欧洲的主要角色之一,俄罗斯的愿望才有可能实现。

  同时需要认识到的是,美国对华政策也变得愈加含糊,缺乏一二十年前对华盛顿和北京之间日益密切的关系所持有的那种共同的战略眼光。

  美国必须警惕中俄可能结成战略同盟的巨大危险,这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中俄自身内部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的推动力,同时也由美国考虑不周的政策所致。美国不应把中国视作既有敌人来对待,也不应把印度当成其在亚洲的首要盟友,这几乎肯定会让中俄联系更加紧密。对美国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这种密切关系更危险的了。

  随着欧亚大陆的政治觉醒,美国在那里的角色正越来越趋向于防守,这一点不足为奇。美国在该地区残存的力量(即在美国控制的亚太岛屿上)表明其仍然重视在欧亚安全中的利益。美国公开承诺保护日本和韩国,但这种承诺也取决于其战略警惕和决心。

  美国还必须准备好防御西欧和中欧地区。国际社会对于美国为此采取措施的决心和意愿多有怀疑,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怀疑的存在,所以美国必须做好军事反制的准备,如果必要的话,美国可以自己来。

  因此在欧洲问题上,美国必须明确向克里姆林宫清楚地表明它不会无动于衷,但也没有策划重大政治或军事的对抗性威胁来排斥俄罗斯。不过俄罗斯必须清楚,如果俄军占领拉脱维亚首都或进攻已是独立国家的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那么俄罗斯通往西方的海路将遭到大规模封锁。

  美国的强烈回应将极大限制俄罗斯从事收益颇丰的国际贸易的能力,同时为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投入更多军队赢得所需时间,另外还会得到美国在中欧地区盟友的支持。由于中国很可能保持中立,届时俄罗斯的领导层将面临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选择:要么在经济上日益虚弱孤立,要么在众目睽睽下撤军。

  与此同时,对中国崛起而言极具吸引力也更长期的计划,可能是让中国劳动力逐渐进入欧亚大陆广阔而空旷的东北部地区并定居下来。目前在正式勘定的中俄边界已经出现持续的劳动力流入,而在亚洲东北部这块空旷地带(19世纪50年代中期并入沙俄)也从未经历过认真和规模性鼓励俄罗斯人移居的努力。

  所有这些综合起来看,未来几十年,东北亚地区现有领土格局可能呈现地缘政治层面的不稳定性,某些时候甚至是爆炸性的,最终将促使辽阔欧亚大陆上一些关键分界线实现更为长久的重新界定。美国显然会在远处作壁上观,尽管它很可能会谨慎地扩大与日本和韩国的双边关系。

  更迫在眉睫的是,朝鲜带来的安全问题同样要求美国、中国以及但愿更加心向欧洲的俄罗斯之间加强安全合作。较之美国那种意图明显的单独尝试,中俄对于朝鲜任何政治变化更有可能施加积极影响。

  维持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并且避免爆发大规模战争,就可能逐渐对朝鲜国内演进产生累积性政治影响,甚至能在朝鲜最直接和更强大近邻(中国、美国、日本,可能还有俄罗斯,显然都包括在内)的担保之下,实现某种更广泛的包容。

  最后但绝非不重要的是:中东地区正在上演的内战因宗教仇恨而火上浇油;可能由伊朗的极端分子挑起的潜在核冲突;更不要提土耳其熊熊燃烧的民族主义火焰所撩起的地缘政治野心——背后或许还有俄罗斯军队的支持——以上每一点都有引爆地区局势的可能性。

  理想的地缘政治答案是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建立某种三边联系,使得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与中国和美国都建立更好的关系。

  随着地区不确定性加剧以及三个主要核大国都面临潜在的毁灭性后果,现在到了总结过去、放眼未来的时候了。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它如何能承担得起逃避对周边国家的国际义务的成本。这是否会威胁到中国的利益,并且促使中国与俄罗斯建立过于密切的军事联系,进而联手对美国产生威胁呢?

  抑或,如果三个最强军事大国(美国、中国、俄罗斯)能在当务之急的中东事务以及长远而言的东太平洋地区——中国在该地区蛰伏的雄心很容易被唤醒,开展更密切的合作,那么俄罗斯的全球地位在那样一个世界中是否会更受尊重呢?

  最后要说的是:由于全球性极端天气让政治问题加剧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上述所有问题都有可能复杂化。全球变暖已经产生愈发恶劣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冰川大量消融进而危及人类现有的一些生存家园。长此以往,它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公众焦虑。战略不安全感已经成为一种极为严峻的生活现实,其严峻程度是如今愈发脆弱的人类从未经历过的。

  有鉴于此,尽管有过历史冲突,核武器也依然存在,但我们需要共同智慧和携手努力的政治意愿来推动地区合作,毕竟,核武器虽然始终具备潜在的毁灭性,但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它仍不可能带来单方面的政治胜利。(作者是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本文整理自在诺贝尔和平奖论坛(Nobel Peace Prize Forum)上的演讲)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