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奖引发的思考

2017-01-10 09:04:47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与其说国家给屠呦呦的太少,毋宁说对整个青蒿素团队给得太少,长期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

  9日,赵忠贤院士、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先生实至名归。

  在庆祝之余,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屠呦呦是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而且一直不是院士。这种不协调被网友挑出,把屠呦呦获得的国内科技奖项比作诺贝尔奖的“马后炮”,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屠呦呦为什么没有成为院士?我不是生物学界中人,只听说在成果的归属判断中,有多人都宣称自己工作具有重要性,形成了相互掣肘。这是学术界的常见情况,也反映了我国院士遴选制度的缺陷。

  我认为,青蒿素团队的所有人都应该分享各项大奖的荣誉。屠呦呦在诺贝尔奖演讲中,一开始就说:“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承认别人的贡献,感谢科研集体,是科学界的普遍美德。然而,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对于“感谢集体”强调得过头了,对于“感谢个人”却大有不足。而科研正是极其需要个人发挥创造力的领域。任何科学创新,最初都必然来自个人的灵光闪现。否认、无视这一点,就是违抗科研的基本规律,后果必然是负面的。

  2011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的诺贝尔奖能打破僵局,在青蒿素方面都把奖只颁给屠呦呦个人的原因,是拉斯克奖的评奖委员会向每一位宣称自己对青蒿素有重大贡献的人问一个问题:除了你之外,你认为还有谁应该得奖?每个人都提到了屠呦呦。这说明,即使是“多士争功”,大家还是有基本的学术判断的。

  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国家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什么都没给她,这是误解,其实屠呦呦早已获得过许多重要奖项,如1992年的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5年的全国先进工作者、1997年的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实际上,与其说国家给屠呦呦的太少,毋宁说对整个青蒿素团队给得太少,长期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准确判定科研成果的重要性,是一项很不容易获得的能力,需要一个国家在多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而我们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我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全民的科学素养都需要提高。从宣传屠呦呦、赵忠贤等科学家个人的创造性开始,把科研跟体力劳动区分开来,回归科研的实际过程,是一个提高公众对科研基本规律认识水平的好时机。诚如是,屠呦呦和我们整个国家的这段曲折之路就发挥历史作用了。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