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将带着这样的“成绩单”首赴达沃斯

2017-01-13 06:42:39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正是因为带着这些“成绩单”,习近平主席的此次“达沃斯之行”受到了各国的高度关注,并将对国际社会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努力贡献出新的“中国力量”。

达沃斯 习近平 成绩单 习近平将带着这样的“成绩单”首赴达沃斯

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将在达沃斯举行。(图源:世界经济论坛官网)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首访!

据外交部公布,1月15日至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

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有讲究?

海外网注意到,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达沃斯论坛。此前,曾出席这一论坛的中国领导人包括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等,但作为“一把手”的国家主席从来没有出席过。这一安排是出于何种特别考虑,也引发了外界的普遍兴趣。在中国外交部1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陆慷给出了答案: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引擎难以支撑经济复苏的进程,国际贸易投资低迷,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进程面临一些疑问。习主席与会就是要针对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关切,阐述中方有关的主张和看法,推动各方客观认识和看待经济全球化,积极地引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向着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同时,中方也愿同各方一道,分析和挖掘世界经济增长困境深层次的原因,寻找经济走出困境的方向和路径。”

据陆慷介绍,习主席还会结合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热点的关切,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发展经验,增进各方对中国经济客观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对此,外媒也有自己的“解读”。美联社称,目前中国正在寻求扩大全球影响力并以世界稳定力量、全球化冠军和保护主义反对者的形象示人。法新社则写道,习近平预计将是今年达沃斯论坛的“耀眼明星”,“习近平的出席正值中国寻找机会重塑世界贸易规则之际。”

不管外媒这些揣测是否靠谱,显然,在当前世界仍然面临着欧洲债务危机等困难、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情况下,中国相比之下较好的经济状况和在全球贸易、投资中的引领地位,使得中国领导人的出席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各国也在期待中国能在目前全球化“万马齐喑”的时刻带来提振精神的“新方案”。

“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中国力”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陆慷所说,习主席将在会议上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阐述中国对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张和看法,推动各方客观认识和看待经济全球化。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中国自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1月11日,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国新办的记者会上,回应了近期的一些经济热点,而其披露的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部分数据,更是受到各方关注。

徐绍史说,前年年底和去年年初,大家对中国经济的运行并不乐观。有的机构和专家预言中国经济可能出现“塌方式”的下滑、中国经济可能会硬着陆、中国经济的硬着陆难以避免。他表示,这一年走过来,事实证明了这些预言和预判都会落空。

徐绍史表示,过去一年,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第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GDP增速都是6.7%,预计全年也可以在6.7%左右。他说,预计2016年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会突破70万亿人民币,增量大约是5万亿,这个增量与五年前年增长10%的增量基本相当,相当于1994年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表现也是突出的。

不仅是在“量”上,而且在“质”上,中国经济也有亮点。据徐绍史介绍,2016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已经超过1300万,CPI已经公布,全年温和上涨了2.0%。农业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达到1.24万亿斤,而且玉米的种植面积调减3000万亩。与此相关,公众普遍关心的环保、节能问题也在2016年取得了进展。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也在持续下降。

2016年,中国经济中“去产能”是一个关键词。徐绍史表示,去年去产能的年度任务已经提前超额完成,我国确定的钢铁去产能目标是4500万吨,煤炭去产能目标是2.5亿吨。这些产能涉及需要重新安置职工,煤炭行业涉及62万职工,钢铁行业涉及18万职工。到去年年底,安排的职工已经接近70万。徐绍史表示,一些知名的国际机构、媒体,都认为随着关停落后产能、企业的兼并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工作的推进,中国经济新动能已经开始聚集,今后一段时间会迎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

最近IMF发布报告,德国之声网站刊发了评论文章,称2016年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速贡献了1.2个百分点,美国和欧洲分别是0.3和0.2个百分点。按照这个比例,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达到30%多。 从2009年首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贡献国以来,中国持续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动能。

正是因为带着这些“成绩单”,习近平主席的此次“达沃斯之行”受到了各国的高度关注,并将对国际社会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努力贡献出新的“中国力量”。(整理/王少喆)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贾兆恒、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