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可以从中国“去产能”借鉴哪些经验

2017-01-16 06:53:3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随着全球分工的推进,这些人的工作很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威胁到了发达国家相应民众原有的工作和生活“常态”,这成为他们不满的主要来源。

U458P4T47D38118F970DT20170113114321.jpg

资料图:达沃斯论坛 图源:中新网

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即我们熟悉的“达沃斯论坛”即将在瑞士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这次论坛,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在达沃斯的“首秀”。由此可以看出这次论坛对中国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事实上,此次达沃斯论坛也算正当时。2016年,以英国“脱欧”和美国的“特朗普风暴”为代表,欧美这两个全球资本主义最核心的地区掀起了一股“反全球化”浪潮。出于对外来移民的恐惧和对全球贸易中相对损失的不满,一直高举自由主义大旗、极力推动全球化的欧美发达国家内部,精英和大众以对全球化的态度为标准,形成了两个分裂的“阵营”。在“反全球化”蔚为风潮的大背景下,民粹主义在一些国家成为影响政局走向的重要力量,特朗普的胜选即可看做一个突出表现。

特朗普在竞选当中,就曾高调声称要在上台后实施极端的贸易政策,国际社会对于“世界贸易大战”爆发的风险忧虑加深。作为当今世界毋庸置疑的贸易大国,中国所面临的形势也牵动着众多国人的心。

一般来说,在这次的“反全球化”浪潮中,“冲锋在前”的是那些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的产业和民众,尤其以发达国家制造业及其雇佣的工人为代表。随着全球分工的推进,这些人的工作很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威胁到了发达国家相应民众原有的工作和生活“常态”,这成为他们不满的主要来源。

其实,在经济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受损问题普遍存在,并不仅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当中。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存在弱势的受损产业和群体,当前亟待“振兴”的东北就是代表。在经济转型中落后的老工业基地,也面临着去产能、人员转岗的问题。为了让这些产业的劳动者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不掉队”,中国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等方法,支持企业关停并转和企业职工的再培训、再就业,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

在不久前国新办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就曾介绍,2016年“去产能”的年度任务已经提前超额完成,煤炭、钢铁等“去产能”重点行业分别需要重新安置职工62万和18万,而到去年年底已经安置接近70万。一些知名的国际机构、媒体,都认为随着关停落后产能、企业的兼并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工作的推进,中国经济新动能已经开始聚集,今后一段时间会迎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

中国“去产能”的经验至少部分地证明,经济竞争中的弱势产业和群体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的,也不必然成为经济增长的“拖油瓶”。推动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原有职工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当然,中国的经验更多地是从自身改革开放的实践出发的,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不可能完全一致,欧美等国的政府也未必有类似中国政府的充足力量和政治决心推动相应的扶持政策,因此,“中国经验”也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必须按照当事国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改造。不过,至少在思路上,中国确实提供了一条有可能走通的路,这是欧美等国的政治家们应该思考的。

由于主权国家边界的存在,类似转移支付这样的政策不可能超越国境的限制;目前,也缺乏超国家的国际组织能够进行类似的工作。但是,各国仍然有可能通过发展经验的借鉴、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力争减缓全球化中弱势产业劳动者的“阵痛”,实现“共赢”而非“双输”的局面。“特朗普变局”带来的“世界贸易大战”不是命中注定,也并非不可避免。

这也是世界的目光投向达沃斯的原因。(执笔/海外网评论员 王少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室主任钟飞腾为本文提供了专家意见)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