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网约车不该“挂倒挡”

2017-01-23 13:44:15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摘要:经济和教养都有良好基础的私家车主们,大都深谙权益的相对关系,他们不愿意为网约车“大一统”的格局助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不少北京市民在朋友圈等个人社交媒体上吐糟打车这件小事遇到大难题。在早晚高峰甚至不少传统非高峰时段里,通过滴滴等平台打车已经变得很困难。这让很多人困惑不已。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打车难”重现街头。临近深冬的寒夜里,瑟瑟发抖的人们发现,加上调度费也无法叫到网约车。被冷风吹凉的不仅是体温,还有对未来出行能否“回到当初”的复杂心绪。

  失望的乘客把愤懑心情归结于滴滴打车等主体,认为部分平台形成垄断之后,随意加码的调度费让消费者苦不堪言,而司机和乘客在订单规则上的不对等,也让大众颇有微词。这种看法,有些道理,但也不全是。因为,当下网约车还远远没有固化成哪一家拥有市场主导权的境地。很多知名网约车公司完成了并购,却并还不具备对城市交通出行的绝对掌控。因为,包括公交、地铁和私家车在内的多元化路径,都会消解掉网约车公司潜在的野心。

  而且,经济和教养都有良好基础的私家车主们,大都深谙权益的相对关系,他们不愿意为网约车“大一统”的格局助攻。所以,说网约车平台靠垄断来剥夺城市乘客出行的获得感,难免牵强。

  造成现在打车难的直接原因,就是运力下降。根据滴滴高级产品总监罗文晒出的“滴滴在线司机数据”和“北京订单需求”的两张手绘图表中,司机标注数据显示下降超过25%,而出行订单数量同期上涨了3成。

  图表和数据是最为直观的表达。地方版的网约车新政出台,因为一些政策限制,必然会导致市场上的网约车供给大幅减少。根据链条传导关系,一些代价,最终在乘客身上得到部分验证。公开的数据显示,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一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户籍。不管愿意与否,这注定会让司机和乘客的关系发生逆转,而后者将陷入到被选择的境地。

  有人会说,大不了不坐网约车了,不还有其他路径吗?这是一种过于自我理想的画面。因为资源的溢出效应,已经有人比你更早地涌向其他交通领域,而这注定又是场拥挤式的回流和入场。如果不信,可以试试。

  叫苦不迭的,还有网约车公司自己。好不容易在资本的帮扶下,通过大量补贴把用户做大,当体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本想借机完成进行盈利模式的导入,结果,网约车新政的出台,未来发展也将出现变数。这里有网约车公司自己战略眼光的问题,也不得要问,在互联网对时代不可逆的改变之下,对于网约车这种互联网新工具过多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条条框框”,是不是有“挂倒挡”之嫌呢?

  网约车是在传统领域上进行的模式创新,其关键要素就是互联网。这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一点。它对于市场领域的细分,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良好体验,并在政府公众出行服务不足的情况下提供补强。对由互联网衍生出来的新市场,在监管和治理的应有之义下,应当赋予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它完成就业和创新的双轮驱动,而非用一纸新政来消弭其雄心壮志。况且,互联网产业为孵化市场,多是大格局、大竞争的纵横捭阖,这是未来公司的蓝图之景。但行政命令的干涉,则让它多少有了黑天鹅的意味。

  当然,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也绝非拍脑袋的决定。它有自己的考量。但为何不妨向成都那般,以较为宽容的姿态对待互联网新兴产品。大城市矩阵中的体量不同,但对互联网的初心应当一致。毕竟,它对人们的关照和切入无远弗届。而出行,只是其中的小小物化而已。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共享”是国家理念,互联网时代对于互联网事物,需要的是规范帮助向前走,而非致命一击开倒车。(谢伟锋)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