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吸粉实质上是一种“病态营销”

2017-02-17 16:38:1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谣言止于智者,社会大众要对网络信息做出判断和识别,切莫乱下定论,以讹传讹。

2月10日,网络警察在网上发现一篇标题为“今日凌晨,胶济铁路动车相撞。这么大的事故竟然报道伤亡不详,又要掩埋事实吗?转发曝光!”的虚假信息,点击率很高,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民警通过排查,发现违法嫌疑人疑在龙华区大浪街道锦华大厦一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信息。

互联网时代,信息严重过载,用户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为了吸引用户关注,一些网站开始走上极端的道路,试图借助谣言的吸睛效应提升访问量。不得不说,吴某等3人抓住“谣言”这根救命草,确实使得公众号影响力迈上了新的台阶,然而造谣吸粉终归触碰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注定不会走太远,仅一天时间吴某3人便被抓获,实是咎由自取。

从大量数据上看,网络谣言通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很多谣言跟当下热点话题有关。谣言制造者抓住热点炮制“对口”文章,再配上“有图有真相”,往往能迅速引发关注,增加阅读率和微信影响力。如今正值春运,铁路作为春运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备受关注,于是关于铁路的谣言也就“应季”而生。该公众号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大众,将几年前的视频拼接过来,加之温州动车事故、铁路内外安全事故等很多此类真新闻又有意无意地强化着人们的这种意识,而这种被渲染夸大的意识又反过来让人们轻易相信上述假“新闻”。这种谣言在真假难辨之中对公众安全出行心理造成冲击,也对社会稳定造成危害。

笔者认为,谣言之所以肆无忌惮,与谣言监管追责制度不完善密不可分。相关政府部门亟需厘清言论自由和造谣中伤、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法律责任的界限,完善法律对民事、行政和刑事等配套的规范。让当事人付出必要代价,才能让潜在的恶意造谣传谣者有所畏惧。而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网站的管理者要加强实名制验证功能,使得谣言“有头可查”,更要实行整治常态化,利用技术手段清查屏蔽虚假信息,切实担起降低、消除网络谣言传播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温州动车”的教训永远铭记在铁路人的心中,提醒着铁路人在安全上的不断奋进,如今不管是速度还是稳定性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绝不可能再犯如此“低能”的错误。“动车相撞”谣言若不加以引导和控制,继续大面积扩散,后果不堪设想。铁路部门应及时进行信息公开,通过主流媒体向公众传播权威可信的解释,稳住民心。

安全的背后,需要坚持不懈的工作,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捏造“动车相撞”之类的信息,无异于在“安全伤口”上撒了把盐。谣言止于智者,社会大众要对网络信息做出判断和识别,切莫乱下定论,以讹传讹。(王成成)

责编:栾雨石、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