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小学千人就餐 无声中的小别离

2017-03-01 18:26:2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有网友认为,“食不言”太不人性,吃饭时说说话,孩子才能敞开心扉、交到朋友、健康成长,否则就是一种受到压抑的不幸的童年。

QQ截图20170301182353.png

周末看到一组图,内心先是很震撼。

湖北武汉新洲区向东小学是武汉最大的农村寄宿制小学。长江日报记者近日在向东小学做了一场现场直播,近千名学生共进午餐,场面壮观而又温情。

12点整,广播中传来一声:开饭!984个孩子齐开动,只听得到不锈钢的勺子、碗、盘碰撞发出的声音。同学们如果想添饭就做“石头”手势,要添菜做“剪刀”手势,添汤则做“布”的手势。

校长徐年华说,对于讲话的孩子学校不设任何处罚,只培养留守儿童“饭不语”的文明就餐礼仪,在这种环境中他们都能自觉遵守。

我在师范大学毕业,实习时做过初中老师,午饭时间做过“陪饭”——就是带班老师领着自己班的学生们到指定区域打饭就餐。和我搭档的实习老师,常常上演这样的情节——站在长长的饭桌两端,在嘈杂的就餐声、聊天声,以至于偶尔冒出的打闹声中,彼此交换着眼色却又似懂非懂。然而我们又不敢走近,因为即使就站在跟前,孩子们也没有踏实下来的意思,蠢蠢欲动,等着你们老师走开去,闹腾一波大的。

后来,大体是因为适应了这种不至于潽了锅的沸腾状态,只要没闹腾起那一波大的,我和搭档就不再巡视着盯场,有时还会和一两个学生聊聊天,更多地是问问他们课外的事儿。

所以,我对武汉那所农村寄宿小学的管理,是备受震撼的。我带过的班、所在的一起就餐的年级,大约不过300人吧。从没有过“食不言”的奢望,我们的管理目标是:有秩序、不喧哗。没有孩子吵嚷得太出格,这顿午饭就算完美了。

对于这则新闻,有不少网友跟帖说,若事发在日本,一则“千人就餐、鸦雀无声”的报道传出来,给中国人看了,定是要有不少人跪舔——月亮就是他乡的圆,素质就是外国的高;也有网友认为,“食不言”太不人性,吃饭时说说话,孩子才能敞开心扉、交到朋友、健康成长,否则就是一种受到压抑的不幸的童年。

作为一名编辑的我,试想了一番若是留在实习的初中继续任教的样子。我首先会是骄傲的,因为这至少证明“一群中国人一窝蜂,一群日本人一条龙”是个伪命题——武汉这所寄宿小学就是例证。

此外,在群体就餐礼仪面前,学习“遵守规则”比学习“善于交流”更高效。这是一个善于运用教学环境的问题。就像天干地支的计算可以运用数学公式,但考古课的教授不会花时间推演,他要分析的是文献与遗迹的关系。群体就餐环境摆在那里,你却想着告诉学生:交流需要勇气和技巧,嗯,怪怪的。 

没有继续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其实更想谈谈其他的事。大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开始体会到一些曾经无法理解的为人父母的心思。

翻完评论之后,再看看这组图片报道,我陷入了这无声带来的震撼过后,淡淡别离暗涌的忧伤。这是984个孩子,他们有1986名父母。远景上看,是孩子们花花绿绿的衣服组成的色块;拉到近景,只有几张天真的面孔可以看得清晰。就算现在上个电视、上个报再怎么家常便饭,我若是这1986名父母中的一员,听说记者去了我的孩子寄宿的农村小学做直播,还是会兴高采烈地不仅自己看,还得拉上三姑六婆一起围观。

可,我的孩子在哪里?984个孩子,我怕我找不到他。

记得国庆五十周年的时候,还上初中的我参加了群众游行。那个十一前的暑假,好几个夜里要集合去天安门广场彩排。回到学校解散前,教导主任会训个话。那时学生家长都已经围在校门口等着接孩子了。我的爸爸是个近视眼,他特意挤到家长的最前面,在朦胧的夜色中微微伏着身子,向前探着头,一遍遍扫着学生们站成的队伍。“嘿嘿,你们看那谁的家长啊?脖子伸得那么长。”随后是一阵低低的哄笑。同学们窃窃私语、议论纷纷。先开始我还没意识到,那是我爸在找我。恍然发现时,真有些两颊发热。啊,我的爸爸是那么滑稽,让我有点难为情,真不想让周围的人知道,他在找我呀!

可现在,我反倒开始怅然。找不到孩子,家长心里该多着急啊。若是那个不懂事的我可以挥挥手,爸爸该有多高兴呢。

责编:栾雨石、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