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五年68次问答,一个时代的官方叙事

2017-03-06 08:06:28来源:环球网
字号:
摘要:对过去五年发布会提问稍加统计可以看出:军费预算、大国外交、法治建设、人大监督、环保民生构成五年来人大发布会上的最高频提问。

  2017年3月4日午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落幕。这是傅莹女士出任十二届全国人大发言人的最后一年。五年,五场发布会,68次提问与应答,这可以看作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形象代言人”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互动,而贯穿68次问答的,是这五年的“中国故事”。在我看来,梳理五年来云集人大发布会的中外记者提问,以及这一任发言人的应对沟通逻辑,是近距离观摩一个时代中国官方叙事的捷径。如果说“被误读”是中国崛起面临的常态,那么直面外界“误读”背后的假设,呈现中国内部复杂迅速的变化和真实的内政外交构想,是过去五年人大发言人讲述中国故事的逻辑内核。

  图: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的傅莹

  对过去五年发布会提问稍加统计可以看出:军费预算、大国外交、法治建设、人大监督、环保民生构成五年来人大发布会上的最高频提问。这也是国际舆论场上的中国常常面对的尖锐议题。面对这些议题,代表着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形象的傅莹所展现的气度,不禁让人想起“大家风范”一词。在词典中,“大家”这个词的第一义项就是“古代对女子的尊称”,而这,也正是“大家”的本意,就像汉代的“曹大家”班昭那样,以言行而流芳。傅莹以其旁征博引从容呈现的中国,正是通过重塑“中国故事”进而改变“中国想象”的一种历史过程。

  表1

  军费问题应对:刚风劲健,坦然纠正误读

  君子之德风,“大家”总在不经意间展现出风范。在人大发布会上,中国的军费开支及其中影射的对外意图是外媒的最大关切。五年来68次提问中,军费问题从未缺席。2013年,即傅莹担任人大发言人的第一年,路透社拿到外媒第一问,问中国军费的使用与规模。其后四年,中国国防开支与周边外交意图始终是人大新闻发布会的必答题。

  这是中国崛起的整体语境。一个在几十年间改写世界经济实力对比的新来者,它的内部正在进行怎样迅速的变化,它的强大与复杂会给世界格局带来怎样的投影?

  图:2013年傅莹出任全国人大发言人后的首场发布会

  对过去五年人大发布会文字实录稍作文本分析,不难发现这一任发言人的应对特点:在回应外界忧虑之前,先回应外界忧虑背后的逻辑,是缓冲,也是坦诚,将中国意图与关于中国意图的“假设”区分开,并明示这样的“假设”本身已经构成对中国的“误读”。

  这样的回应方式并非生硬,而是以平白、轻松的开场切题。2013年面对军费提问,傅莹的第一反应是,“我观察了一下,这个问题似乎是人大新闻发布会的必答题,前面几任发言人都回答过了,但是仍然有很多国际关注。好像中国每年都需要向外界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加强国防建设。”

  2015年,她在正式切题前再次提到,“每次外媒都要问军费,据说我的前任也是如此,前任的前任也是如此,好像据说是外媒到我们这个发布会来, 主要关心的就是军费。而且在人大之前,早早的他们的文章都写好了,中国军费如何如何,就等着今天这个数。”

  到了2016年,傅莹回应军费预算的第一句是,“我们整个预算的大盘子是明天提交给人大代表,我每年都解释,外媒在我的记者会上希望早点拿到军费预算的数据,但是我提前讲单项预算又有抢跑之嫌,但是我要不讲,你们是不是有点心塞,所以我还是给你一个大致的数。”

  在2017年最后一场发布会上,傅莹在回应其他问题时仍不忘带过“军费必答题”这个梗。

  刚风,意思是高天强劲的风。傅莹的逻辑推挡方式并,不妨碍正式回应的坚定果毅,正如刚风之劲健。她以平白、家常的方式,于谈笑间明示,对中国军费的过度忧虑本身即是一种“误读”。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