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赢了,中国的路还要自己走

2017-03-24 16:52:3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在经历了一场释放了愤懑、压抑、怨气的比赛,回到琐碎的日常中,我们也应当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处理我们的情绪。

timg.jpg

国足进球功臣于大宝 图源:视觉中国

【海客说】

国足四十年中第二次击败韩国,在中韩关系恶化的时代背景下,让人拍手叫绝。不可否认中韩足球存在着一些差距,在赛前给出的国足胜率只有3%左右,万幸的是国足奇迹般的赢了。年纪大的人可能会记得1985年国足输给香港引发的那场骚乱,如果这一场“中韩之战”失利,中国基本无缘2018俄罗斯世界杯,这样的结果引发的失落恐怕很难消解。

“中韩之战”的结果令人欣慰,中国队保留了希望,韩国队仍然保持着小组出线优势,一切在兴奋之后又平静过去,但我们应该有所思考。海外网(m.haiwainet.cn)评论员王少喆就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

纵然如笔者这样,早已放弃中国男足的人,昨晚也不免被人反复“安利”国足与韩国队的那场鏖战。夹杂着复杂的恩怨情仇,一场足球赛再次被提高到了家国的高度。

还好,最后的结局是中国队1:0赢了。于是,皆大欢喜,至少是在中国。否则,真的难以想象,韩国队场上那11名球员,在长沙体育场中国球迷“红海洋”的怒吼中,是否能平安地走出赛场。

韩媒对此次比赛的评价是:中国队的这场胜利,将会让13亿的中国人都齐声欢呼。中国人对足球非常狂热,现场的气氛火热到足以让韩国队的球员产生动摇,而另一方面,韩国队的助威团只有少得可怜的200人左右。就冲着中国球迷的这份热情,中国队战胜韩国队就并不为过。还有韩媒将韩国队此次的表现称为“耻辱”。

看到这里,又不免为韩国队11名球员有几分担心,不知回到韩国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在那里,这场比赛是否也会被赋予类似的“不可承受之轻”?

说到球迷的狂热,记起曾经在北京工体观看过国安队的一场比赛,当时踢的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唯一记住的只是看台上满场横飞的各种“国骂”,据说这也是国安比赛的一种“特色”。

不少人都会不理解,为什么平时看起来温文尔雅的人,一旦到了球场便会变得异常“亢奋”,与平时相比似乎变了一个人。心理学上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似乎能对此做一个解释。也就是说,人的一些在平日不会表现出来的情绪,会在有类似情绪的人聚集在一起时被鼓励、被放大,使人做出平时不会做的行为,正像国安队的那些球迷一样。

而在人类的众多情感之中,爱国主义可以算是最强烈的那一类。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大抵源于对自身生长的乡土的眷恋,而这种感情在国家机器通过教育机关、媒体等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强化之后,便成为定义了人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遇到特定场景时迸发出来。

不过,不同于爱国主义往往给人带来的正面的形象,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另一个名词“民族主义”却经常遭到诟病。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中,这似乎是一个“前现代”的、令人避之犹恐不及的标签。但其实,民族主义情绪恐怕是任何一个人都难免的,即使是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很多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人出了国之后才更爱国”,说的就是在国外“四面陌生”的环境中,人们以国家为单位的认同极易被强化。而笔者认识到这一点,大约是在中国奥运火炬传递在日本遭遇抵制,站在华人“护火”的阵营与对方“两军对峙”之时。

所以,笔者并不想像一些“公知”那样,站在所谓的道德高地上评价中国球迷的一些看似“狂热”的举动,批判什么国民的“劣根性”。这应该是很容易的,但却于事无补。我们无法要求球迷个人“无嗔无念”,不带感情地去奔赴一场他们本来就是带着情感前往的比赛,更不必把我们自己处在同样情况下的表现过度高估。

不过,在经历了一场释放了愤懑、压抑、怨气的比赛,回到琐碎的日常中,我们也应当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处理我们的情绪。而对于为政者,更重要的是思考应该如何应对民众的这种情绪,避免这种自然产生的情绪失控,成为干扰国家间关系和国家发展方向的因素。

当然,笔者始终还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相信中国社会是在前进之中的,中国的国民也一样。君不见,虽然这次仍然出现了一些“去韩国队下榻酒店门口放鞭炮”的新闻,但毕竟已经没有人去砸韩国车、砸三星手机,甚至是给韩国车车主“开颅”了么?在笔者看来,这也是一种进步。只是,希望这种进步,来得更快一些。(文/王少喆)

qrcode_for_gh_171d8cb8e220_258.jpg

责编:李鹏宇、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